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健:簡論土地經濟問題的研究視角

[ 作者:王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28 錄入:吳玲香 ]

隨著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土地利用變化引出的各類問題日益顯現,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需求和經濟增長轉型壓力下,土地利用沖突更是以各種方式層出不窮。對土地問題的討論和爭論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土地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范圍,而是擴大到了社會各階層。在大規模的征地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的土地權利意識增加,住宅房地產價格的飆升和不同層級城市房地產價格和市場的分化,城市土地供應收到市民關注。生態環境惡化、城市道路擁擠、公共空間供給不足等問題也是大家對土地問題爭論的焦點。

在這個大背景下,土地問題的經濟研究缺乏一個令人滿意的框架,研究內容對政策制定往往滯后,結果對決策無關痛癢。土地利用的變化如何對影響地方經濟會帶來什么社會經濟的反饋效果等問題更是模棱兩可。

土地問題不是單一的,是一個綜合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議題,甚至綜合地方管理、財稅、居民健康等問題。因此,單一的問題導向和舊有的研究范式在土地問題研究中必然會帶來有偏的結論。于是我們首先需要找準土地經濟問題的綜合研究視角。

一、土地經濟問題的社會目標

當前,大家對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用地擴張帶來的土地問題深感不安,很多學者從城市邊界、農地生態服務功能等多重角度對土地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從國家農業安全和糧食安全的角度,我們也出臺了相關的限制不可逆轉性的建設用地擴張的政策,如嚴格的農地等級劃分下的占補平衡政策等,這些政策限制土地利用在農地與建設用地兩個不可逆轉性起到了一定的政策效果。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我們都忽視了最顯著的建設用地和農地數量的雙增加,當然,很多學者也關心到了區位上城市用地邊界連續性擴張,而農地在空間上轉移擴張,良田出現在半山腰的現象,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而引發的各種后果當前正在影響著。當然,這些問題也已經得到很多政策制定者和學者的關注,但是對于怎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仍然缺乏一個方向和路徑。

找準這個方向和路徑,我們才能瞄準土地經濟問題的研究視角。這就需要土地研究者們自問一個問題: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實施有一系列的研究去進行評測一個核心核心問題:我們社會能夠為土地的利用變化承擔多大的成本?比如城市擴張和集中化農田帶來的環境成本、大宗土地征收帶來的社會風險、土地權利構建的交易成本、用地監管的政策成本等。

對土地利用成本的承擔性上,我們進一步需要從土地倫理角度去審視。人,生而平等這一準則在土地倫理中對應的是:人,生而有一席之地!于是社會經濟中,土地利用的變化滿足這一土地利用基本原理,才有進一步的人與人、人與地的倫理。提到倫理,我們討論的定然就是好與壞的選擇,單純的好與壞并不能給我們對土地問題尋求答案提供任何幫助,于是在好與壞的選擇上,我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標的物,筆者認為,在土地倫理框架下,居民福利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

土地經濟問題的研究目標應該是居民福利,這也應該是土地問題研究的最終導向。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各種收益和成本都均有地上的居民進行分享和承擔,于是在土地利用變化決策的過程中,我們優先考慮的應當是變化區域范圍內社區與居民福利。同理,一國土地利用變化的決策所遵循的是國民的福利水平。當然,小區域的福利需求應該優先于更大區域福利需求,不然我們將面臨難以解決的土地爭議和糾紛,而這種糾紛要是面臨缺乏嚴謹法律和不成熟的管理者時,將會演化成社會危機。

生產效率、收入、財富組成居民福利,但是并不是居民福利的全部。社會認可、公共資源分享、環境、尊重、就業、發展機會等都是居民福利的重要組成,這就要求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經濟分析是需要考慮土地利用變化所帶來的綜合性后果。這也是土地問題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二、土地問題研究出發點

在居民福利這一目標導向下,對應任何的經濟制度和發展階段,土地問題的研究必然是綜合性,但這一綜合性需要有明確的研究出發點,偏好、收益與成本、預測與決策是土地經濟問題研究的三大出發點。

(一)偏好

對居民偏好(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產品需求)的考慮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而適應偏好的土地制度設置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在社會制度變遷過程的歷史經驗中,土地制度的變遷與社會經濟制度的變化是相鋪相成的,這些變化無不都體現著社會的偏好問題。

市民社會的安全和便利性是對城市化偏好的推動因素。這個偏好也推動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顯示出了土地利用中用地城市化的強烈偏好。而在這之前的農業文明進程中,這一偏好是農地化。農地化與市地化是土地利用變化的兩大偏好,對土地利用都是不可逆轉的。這兩個偏好的強弱程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催生了不同的土地利用制度。因此,在對當前我國土地問題的研究中,我們需要明確在居民福利視角下,土地利用的偏好與制度與之匹配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如大規模農地集中開發和營運帶來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土地生態負擔過重、環境惡化等、快速城鎮化帶來城市更新過快損失的市民環境、高度商業用地帶來的城市居民公共空間侵占等一系列后果造成的居民福利損失。

(二)收益和成本

土地利用變化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是收益與成本的衡量。土地利用的經濟學選擇是取舍,取舍就需要衡量收益與成本。當然,很多研究者也已經意識到了簡單的經濟的收益成本分析模型在土地問題的研究中是有缺陷的,于是土地多共性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諸多的文獻里。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土地利用變化收益與成本分析的最大挑戰在于收益與成本的評測邊界。

單一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單一收益與成本分析是簡單易行的,不管模型有多完美,對于預測與政策來說,結果仍是有偏的。在居民福利目標下的綜合土地問題對應的是多元的收益與成本問題。也就是說收益與成本的分析不是一組方程或一個博弈,而是多組方程或多次博弈,以及伴隨的反饋。那么在對土地利用變化收益與成本進行分析時,就要確定一個研究的邊界,如土地征收的公眾參與性研究中,就不應該單純將群體述求當成公眾述求,更不應該單純倚重群體述求而忽略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管理和決策后果,反過來,也是不成立的。

(三)預測與決策

土地問題的綜合性和土地問題的社會目標的獨特性,就決定了土地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經濟解釋,而是經濟預測和政策決策。這也是土地經濟學者與一般經濟學家的差異所在(杜克,英國經濟學者)。

土地利用帶來的后果具有反饋性,一項土地利用變化多帶來的后果是難以預料的,尤其是不可逆的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問題更加嚴峻。這也就是為什么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土地問題讓很多人不安,不管我們制定了如何的補充性、調整性政策。土地問題的研究中,應該對土地利用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效果和后果進行預測,并對這些預測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進而提供可供選擇的政策決策意見。

三、土地問題研究的方法論

土地經濟問題的綜合性同時也催生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研究方法。從傳統經濟分析方法到新經濟理論,再隨著電子計算機水平的提高、航空遙感技術的應用和大數據的分析成為可能等,使得土地問題的研究方法日新月異。于是在土地研究方法方面,我們將面臨兩個選擇,但是這兩個選擇并不是排斥的。

(一)歸納和演繹: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第一個選擇是對土地問題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研究,其中需要我們運用歷史的資料和數據進研究和分析,使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對土地問題進行歷史的分析和評判,進而對某一項政策進行判斷和這一政策的后果進行預測。在土地問題的研究上,歷史的經驗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也是非常可信的。

(二)大數據:定量測算與新方法

模型定量測算結果的可靠性一直是經濟學的爭議之處。在無法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的前提下,對土地問題研究的定量方法往往都是有偏的,因為傳統的計量經濟學將土地問題的空間性選擇性忽略了,對土地問題起到至關重要影響的區位空間性在傳統經濟學、傳統的計量經濟學分析中被當成了誤差項和不可觀測因素放在了黑箱里面。

隨著空間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土地問題定量化分析成為可能,將對土地問題影響重大的空間關系從經濟分析的黑箱中提出來成為了可能。當前,土地定量分析的新方法上,主要發展出了空間計量分析模型和計算機模擬模型。空間經濟分析將土地的區位關系納入土地問題定量分析,作為影響因素之一,諸多的研究論文顯示,往往區位關系這一因素是非常顯著的。計算機模擬模型的引入給土地利用的預測性提供了參照,如對土地征用建設道路的變化將會對地方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可以通過選擇影響因素進行模型運算作為參照,其中我們還可以設置變量來了解不同道路寬度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空間經濟模型和模擬模型是土地利用變化分析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問題首先就是空間問題,不同的區域用地變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程度是有差異的。模擬方程可以給我們模擬不同土地利用變化程度下帶來的不同后果。對兩個模型的使用能夠幫助我們解析土地問題的綜合性,并對土地利用變化所帶來的后果進行預測,進而實施應對手段。

(作者單位:中國土地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土地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第一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喷潮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H动漫在线播放 | 亚洲成aⅴ人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