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中央、四川省委脫貧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綿陽市委《關于決戰決勝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中“駐村幫扶精準”等要求,游仙區區委、區政府出臺制度,65個貧困村全部納入聯系指導工作范圍,由區級領導分別聯系或共同指導,區級部門(單位)全面參與。(4月6日中國網)
不久前,一首MV神曲《十三五之歌》火爆網絡,全曲不斷重復的“那是什么舞”、“十三五”更是點睛之筆,眾所周知,“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的五年,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未來五年,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一目標宏偉氣魄、振奮人心,脫貧致富不僅是普通百姓的訴求,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必然路徑。在此語境下,“精準扶貧”飽含著群眾的深深期待,詮釋著黨和政府沉甸甸的責任,散發出濃濃的、質樸的“民生味道”。
扶貧工作本是國家針對貧困人口出臺的一項幫扶舉措,現實中,在個別地方卻深陷“善政不能善為”的尷尬,在廣西馬山縣,2454名扶貧對象購買了2645輛汽車,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調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貧困家庭,很顯然,原本不窮的人被扶貧、被濫保,就必然會有真正的貧困人口未被扶、被漏保,如此扶貧有違國家體恤民生,關愛與關懷貧困家庭的初衷,鑒于此,剎住扶貧亂象迫在眉睫,“精準扶貧”便應運而生。
“精準扶貧”最早是習近平到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是粗放扶貧的對稱,需要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言以蔽之,“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把準誰貧困就扶持誰的核心要義才能讓善政善為。
當然,“精準扶貧”是項系統而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創新思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一方面,“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貧困村要建好建強基層組織,激發黨員干部的干事熱忱,讓群眾廣泛參與到發展生產中;一方面,“扶貧需扶志”,貧困戶缺少物質,更缺乏脫貧致富的毅力和勇氣,黨員干部要想方設法振奮民心,讓艱苦奮斗、自立自強成為主旋律;另一方面,“扶貧需扶智”。要找新路子、新方式,增強“造血”功能,讓村民掌握脫貧致富的方法和能力,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善政善為必然讓“民生味道”芬芳馥郁、歷久彌新。
(作者單位:綿陽市游仙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