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竇曉璐:中國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現狀

[ 作者: 竇曉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494 更新時間:2016-05-09 錄入:王惠敏 ]

1.問題的緣起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在步入退休年齡或結束務工生涯之后選擇返回家鄉養老,形成了人口遷移中的一種特殊情況——老年返鄉遷移(Elderly Return Migration)。不同于一般類型的居住遷移,返鄉遷移作為目的地固定的遷移模式,會更多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鄉愁”便是傳統文化中“落葉歸根”的心理體現,故鄉的生活環境和質量也對中老年務工人員的返鄉遷移起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從“鄉愁”的物質角度著手,深度認識和探索中老年返鄉遷移這種現象,對于全面了解返鄉人口需求,優化遷入地的社會建設和養老系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歐美地區的老年人口返鄉遷移研究起步較早,也得出了一些通用的理論和假定。一般來說,中老年遷移者的返鄉行為主要有三種動因,首先是家鄉和流入地的生活成本差距;第二是遷移者對遷出地的負面印象或對家鄉的主觀感情;第三則是遷移者隨著年齡的增大而產生的風險回避傾向[1]。還有學者認為,中老年人外出務工時間較長,積累財富的初始目的已經實現,而出于“鄉愁”或是對家鄉相關信息更了解的原因,他們傾向將這筆財富投資或消費在家鄉[2]。目前我國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返鄉遷移的研究也表明,務工人員的返鄉舉動往往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3]。農民工在進行遷移活動時主要考慮的是城市和農村的就業機會對其的吸引力,簡單來說,返鄉流的形成是城市與農村的生產力相互作用的結果[4]。從社會學的角度考慮,造成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因素主要有:工作機會(如失業、失去勞動能力等)、個人或家庭原因(贍養父母、照顧孫子女等)、社會制度及惠農政策(工作地對外來人員的不平等待遇、家鄉惠農政策)等 [5][6][7][8]。

基于此,本文試圖運用近年來較為綜合和全面的一套中老年個體追蹤數據——中國健康和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1全國基線) ,通過有針對性的數據提取和分析,來探索中老年人返鄉遷移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在本研究中,“返鄉遷移”被定義為返回自己出生地的遷移,“返鄉中老年人”的標準為:在出生地以外地市居住過一段時間(6個月及以上),并在50歲之后返鄉。

2.中老年返鄉人員的個人特質

首先,通過對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來檢驗所篩選樣本是否符合“中老年返鄉務工人員”的定義。如圖1所示,在雇主類型方面,返鄉中老年移民在企業和個體戶工作的比例最高(32.6%,45.9%),即返鄉移民中相當一部分為農民務工人員,其在各類企業/個體商業中從事過非農勞動,然后在年齡增大,勞動能力降低后選擇返回家鄉,因此,樣本可以較為充分地反映此類移民的特征。

竇曉璐:中國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現狀(圖1)

中老年移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成長環境等都與不進行遷移的同齡人有所區別,而其遷移決策和行為模式也會受到其個人特質的影響。因此,將不同類型的老年移民個人特質與整體老年樣本做比較,可以看出此群體的差異之處(表1)。

竇曉璐:中國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現狀(圖2)

從表1可以看出,在性別方面,返鄉類移民的男性比例則明顯升高,占72.4%。這說明,返鄉移民的構成符合研究假設,即返鄉移民主要是中青年時期外出務工人員。

從年齡分布來看,返鄉移民的年齡分布呈現出一種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的趨勢,返鄉率最高的年齡為50歲,即統計的始點,而次高出現在55歲,即普遍企業職工的退休年齡。返鄉遷移主要也發生在50~59年齡段,但在具體年份之間基本是離散分布,介于3%到8%之間。而在60歲及以上的遷移率則顯著降低,到80歲以上幾乎為零。

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的返鄉移民比例較高(87.5%)。值得注意的是,有24.4%的人在問卷中選擇的是“已婚但不與伴侶同住”,這反映了返鄉中老年移民中有很多人處于事實的分居情況,而此情況很有可能因務工造成。

從教育水平來看,返鄉移民文盲率比整體樣本要低(整體:返鄉=31.9:20.5)。受過小學(46.3%)和中學(28.4%)教育的人比整體樣本略高,但在專科及以上水平則相差無幾。其他學者也研究發現,返鄉的農民工比仍在外就業的農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但仍比全部農村受教育年限高[5]

居住意愿也會對中老年務工人員的返鄉行為產生影響,尤其是與離婚、喪偶等中老年常見生活變化協同作用的時候。由圖2可見,在有配偶時,返鄉類老年人中有超過一半(53%)的比例選擇與子女一起住,而在沒有配偶的時候,有67%的返鄉類老年人選擇“與子女一起住”,可見,返鄉中老年人大部分都認同家庭聚居的觀念,對家鄉和家人的依戀之心強烈。

竇曉璐:中國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現狀(圖3)

3.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的主要動因

在遷移動因分析上,由于返鄉遷移為二元選擇變量,本文運用二元Logit模型來研究影響老年遷移的動因。當發生返鄉遷移時,因變量的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根據老年人居住特征和主要影響因素,本文引入從家庭居住結構、住房情況、社區設施、地理屬性四個方面的變量,對返鄉遷移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步回歸分析,并通過對回歸結果的解讀來探索影響返鄉遷移的原因(詳細的模型構建和變量解釋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從回歸結果(表2)得出的老年返鄉類遷移影響因素主要如下:

竇曉璐:中國中老年務工人員返鄉遷移現狀(圖4)

(1)“回鄉盡孝”的觀念

在家庭結構的因子層,返鄉遷移在“只與父母同住”這一選項中表現了明顯的正相關性。這表明,務工中老年人的返鄉行為與其贍養父母的需求有著明顯的關系。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的宗族血緣結成的社會,而維系一個家庭和諧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孝。對于在外務工人員來說,在年輕時為了獲取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更為豐厚的勞動回報,突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遠走他鄉,然而在內心深處仍對身在家鄉父母帶著歉疚和牽掛。隨著他們步入中老年期,由于勞動能力下降所導致的勞動所得相應減少,加之父母大都已經年邁,農村養老設施和服務的缺乏,父母的養老和照料需求處于極大的缺失狀態,子女返鄉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因此,孝親文化對于老年返鄉遷移具有很強的內在推動作用。

(2)較好的住房設施

在住房類變量中,住房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對返鄉遷移有明顯的正相關性。盡管農村社區建筑質量尚不存在廣泛的問題,然而,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農村住宅與城市住宅則相去甚遠。由于農村居民點布局相對分散,基礎設施鋪設成本較高,大部分農村社區都僅能做到集中供電,其他基礎設施則需社區甚至家戶自行解決,通訊設施也不夠普及。這對于長期外出務工,適應了城鎮生活的人來說是一件相當大的挑戰。因此,家鄉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高,對于務工人員返鄉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相應的,為了減少基礎設施不足的負向影響,務工人員也可能在回鄉后翻新、加蓋或購置住房。

(3)融洽的鄰里關系

在社區內部組織方面,“老年活動設施”對返鄉行為產生了正向影響。在農村地區,由于居住的空間更為開放,鄰里之間的交往相較于城市更為密切和融洽,“社區”的意義更大。對于居住在農村的居民來說,活動基本都是在周邊鄰里之間展開,因此,社區活動對于返鄉移民的吸引力實際上是熟悉而融洽的鄰里關系、鄉土鄉情對他們的吸引,這種熟悉讓他們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這也是“鄉愁”在其精神方面的重要影響部分。

(4)宜居的生態環境

盡管家鄉地形對返鄉的影響不大,但中老年人傾向于回到降水量多,溫差小的地區。一方面,因為在其結束城市務工后,需要繼續從事農業勞動而維持生計,而降水量大、溫差小是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可以降低其返鄉后生活的難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因為此類地區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相對優越,較城市生活環境而言更為宜居,因此使得出生于此類地區的居民更容易返鄉居住。

綜上,對于老年返鄉務工人員而言,其返鄉遷徙是在“鄉愁”情緒的影響下,源于家庭需求和自身歸屬感的主動選擇過程,其主要動因有出于為父母盡孝的觀念(其處于耄耋之年的父母則有著更大的照護需求)、較好的居住條件(既可能是其改善居住條件的方案,也可能是便于其適應家鄉生活的積極誘因)、對融洽而熟悉的鄉土鄉情的向往、以及對宜居的自然生態環境的選擇。盡管中老年人大多有“葉落歸根”的心愿,但那些生態環境好且居住基礎設施好的鄉鎮更容易讓這些長期務工在外的老人下決心選擇返鄉養老,也更容易發展為老年宜居的小城鎮。

4.結論與展望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中更需要重視人文關懷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記得住鄉愁”以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 “注重人文城市建設”的新議題,昭示著我國從經濟型城市化向文化型城市化的重大戰略轉型,城市建設的視角變得更富有人文關懷,而對于農民工的回流問題特別是老年農民工返鄉養老問題的研究在這一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盡管老年人的返鄉遷移在整體人口流動中并未占據很高的比例,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建設和產業轉型,越來越多的返鄉人口無疑會對遷出地和目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相應的影響。

對于返鄉的老年務工人員來說,在外地的生活經驗是加劇退休后思鄉的重要因素,他們的“鄉愁情結”——即對故鄉以及故鄉的居住環境(房屋和鄰里)的依戀感相較其它人群更多。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對其住宅和社區的眷戀促進了其在家鄉養老的意愿,提升的家鄉居住水準則成為吸引其返鄉的積極因素。因此,對于老年人遷移率和遷入率較高的地區,應該增強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更好地服務結束務工并返鄉的中老年人。另外,社區在規劃和發展中產生的特質,例如對外交通的便利程度、生活設施、社會服務、醫療服務和休閑娛樂設施,都是增加社區宜居性,促進居民依戀感的重要因素。政策的設計應該關注返鄉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或再就業),盡量地幫助他們盡快的在故鄉重新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網絡,加快他們對外界環境的接受和熟悉過程。根據老年人口的再分布趨勢和影響因素,合理的預測并引導老年移民的流向,對滿足其“尋找鄉愁”的意愿,提高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水平,推動“人文城市”的建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南加州大學老年學院訪問學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愁經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 日本午夜啪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蜜月a | 在线视欧美日本 | 亚洲国产精品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