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5月6日新華社)
目前,我國人才發展現狀喜憂參半。從國際局勢來看,由于歐美經濟持續低迷而亞洲經濟增長迅速,我國出現了人才回流現象,為經濟轉型提供更多動力。但是,從國內局勢來看,不容樂觀。一方面,人才分布不均,城市多于農村、東部多于西部,進一步拉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另一方面,有關機構調查發現,以“海歸”為代表的高端人才,職業穩定性普遍偏低,一年之內跳槽的人不在少數。筆者認為一個城市要想讓人才流回來、留下來,必須要完善城市“硬設施”、改善城市“軟環境”。
“硬設施”是留下人才的物質保障。簡單來說,“硬設施”就是看得見的待遇。比如綿陽市“人才新政 ”,引進項目團隊給予最高資助2000萬元;杭州市E類高級人才可享受人才落戶、申請人才租賃房或1200元/月的租房補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才是財富和價值的直接創造者,應當成為財富的擁有者。但是,長期以來,國內工資水平總體低于發達國家;國內中西部地區待遇比東南沿海收入低。導致高端人才猶豫不決、穩定性差、不平衡等問題。比如西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較晚,待遇低、空間小,很多人更愿意往電子商務發展較早的城市跑。
“軟環境”是吸引人才留下的“磁石”。人才“出逃”不僅是待遇問題,對高層次人才來說,一個城市的尊重比報酬、福利往往更能體現人生價值。“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有伯樂的眼光,能夠能慧眼識珠。這樣,才能增強人才的存在感、責任感。比如正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為報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如今在國內“官本位”思想濃厚,尊重人才的意識并不高。比如在企業,領導者在人才面前端架子;在政府機關,領導就是“權威”。在這樣的氛圍下,或許能留住人才一時,但留不住一世。
使人才在創新創造中有收益、有榮譽、有地位,增加存在感、成就感、歸屬感才能留住人才。具體來說,在“硬”的方面,地方政府或企業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計劃,比如給予高額的一次性工作和生活補助、安排其家人的工作或給予補助等,使人才的付出和收獲成正比,不能讓人吃虧;在“軟”的方面,政府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打造法治社會;用人單位要創新管理方法,給予生長、發揮才能的土壤,建設優秀和 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以誠心留人;媒體要在全社會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硬設施”不“硬”的地區更要從改善“軟環境”入手,用心引才、留才是唯一出路。
作者單位:綿陽市平武縣龍安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