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記者在西部某縣采訪時發現一起扶貧造假案例,當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樹典型,在數字上動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個普通養殖大戶包裝成“扶貧大戶”,結果不但扶貧沒啥效果,反而弄得該養殖戶負債累累。(5月27日 新華網)
黨中央定下了在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隨后各地也簽下“軍令狀”,保證完成全面脫貧的任務,從各地脫貧攻堅工作的有序推進來看,扶貧工作的形勢是非常好的。但是,一些有害傾向和浮躁心態影響著扶貧事業,引發包裝扶貧、數據造假等負面情況。實際上,扶貧靠“包裝”是某些地方政府急于出成績的“浮躁”思想在作祟。為了對上做出成績,不思扎實的開展基礎性工作,靠“包裝”一些不真實的人和項目,最終只能落得“竹籃打水”的后果。
實際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小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扶貧工作做的好不好,有沒有成效,最終還是要基層群眾說了算。扶貧不是靠表面包裝、不是靠寫假材料、不是靠編假數據,而是要靠“落實”,要找對路子、抓好項目,要花大力氣、花大工夫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就如報道中講到的養殖大戶周某,假如當地政府能充分依靠其養殖規模,做好組織工作、服務工作,依靠合作社和養殖大戶來帶動脫貧,一定能做出是實實在在的扶貧成績。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當地政府部分領導務虛不務實的工作作風才導致了這次“扶貧包裝”鬧劇的發生。
四川綿陽日報就報道了一起“因地制宜拔窮根”的典型扶貧成果,一個邊遠貧困山村,因地制宜結合自然資源,構建“旅游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的特色脫貧模式,目前該村處處是一派火熱的建設場景,水泥路向邊遠農戶延伸,村民抓緊改造藏家樂……,這就是當地政府在扶貧事業上在思考、在謀劃、在落實的最好例證。相信,其特色扶貧路子一定能在當地開花結果。
基層扶貧任務確實很重,時間也非常緊,在中央給予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務必要杜絕“虛假”和“浮躁”,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扶貧工作干的好不好,要多聽聽基層的聲音。同時,在扶貧項目上要多考察、多論證,結合本地實際,符合最大多數基層群眾的發展要求。在做好扶貧基礎工作、監督工作、考核工作的同時,必須把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評價監督體系,保證扶貧工作要以民意為導向。
扶貧之路道阻且長,只有務實創業才是這段扶貧之路上的最美風景,只有務實創業才能克服所有的艱辛和困難,只有務實創業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武縣司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