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牧業作為廣大貧困地區的基礎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貧困地區最缺乏的生產要素之一就是技術。很多貧困地區土特優農畜產品資源豐富,自我發展潛力巨大,只是因為缺乏技術支撐,難以形成穩定發展的產業。同時,多數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仍處于傳統農業階段,產業基礎薄弱,靠天吃飯、人畜勞作、經驗耕種等特征明顯,生產效率普遍較低。
以往提及農業科技扶貧,大多只局限于特色種養技術。確實,特色種養技術是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條件,應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提高特色農產品產量、質量的手段。特色種養技術有力支撐了貧困地區農特優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牧民的收入增長。但精準扶貧需要多樣的、綜合的農業科技體系,以滿足不同發展要求。要加強農業科技的綜合集成,除了傳統的育種育苗、種植養殖、精深加工等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還要加強農業監測預警、農業新業態等技術服務,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質量,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從多方面促進農牧民增收。
治貧首在治愚,開發智力是農業科技扶貧工作的前提。貧困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很弱,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也比較長。要強化科教興農戰略,只有鍛造一支扎根貧困地區、貼近貧困群眾、了解發展需求、勇于服務奉獻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服務隊伍,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徹底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農業科技扶貧要選擇該地區最具資源優勢和農民參與程度較高的產業,集中科技力量連片開發,形成適度規模的區域性支柱產業和較大的商品量。
其次,要做好農產品監測預警技術服務。市場是精準扶貧的“造血工廠”。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薄弱,沒有大規模的生產、流通、貿易信息指導,有了支柱產業而不適銷對路,會使農民面臨極大的市場風險。一旦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貧困地區的種植、養殖戶往往第一個受影響。在精準扶貧中,農業監測預警技術能夠為貧困地區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市場信息,從而合理安排種養計劃,提高抵御農業生產、流通、貿易風險的能力,增強參與市場活動的能力。
此外,要轉變農業流通方式,發展農業新業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作為全國精準扶貧十項工程之一的“電商扶貧工程”在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多個方面細致深入地影響著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組織方式,更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的商品性和品牌性。
應當看到,隨著扶貧工作進入沖刺期,單純依靠一個政策、一項舉措讓上百萬人脫貧已不現實。必須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無論是定點扶貧,還是行業扶貧、片區扶貧,農業科技扶貧都要緊密圍繞貧困地區的需求,既應著眼于精準脫貧,也要著眼于脫貧后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借助科技實現產業的精細化,并使科技與企業的發展、群眾的意愿和資源條件結合起來,更好地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取得最大化的發展成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