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秀清:突破農民工市民化的“瓶頸制約”

[ 作者:劉秀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04 錄入:吳玲香 ]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高度關注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近年來,各地在促進農民工市民化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此同時,農民工市民化的瓶頸制約逐漸凸顯,主要表現在農民工落戶城市、成為市民的比例不高,農民工融入城市缺乏制度接納和社會認同等。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必須深入研究制約因素,努力找到破解之策。

農民工市民化面臨制度壁壘。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及相應的社會制度安排尚未被根本打破,農民工市民化還面臨一些制度障礙。城市戶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制度,構成了拒農民工于城外的壁壘。這使得很多農民工在城市以非正規就業為主,缺乏穩定的職業與收入,缺乏完備的社會保障,大大降低了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

農民工市民化面臨成本門檻。一方面,城市接納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較高。將外來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需要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大量投入,加上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城市需要付出的成本巨大。不少大城市承載能力有限,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尖銳。這導致一些城市政府缺乏吸納農民工的強烈愿望,出現了經濟上接納、政策上排斥的現象。另一方面,農民工自身需要支付的成本也不容小覷,特別是城市高企的房價已成為農民工在城市安居樂業的最大挑戰。

農民工市民化面臨認同關口。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城市社會與外來人口相互認同的過程。在一些農民工大量涌入的城市,由于文化層次、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之間矛盾糾紛頻頻發生。一部分城市居民認為,外來人口是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并且侵占了本屬于自己的公共資源,對農民工市民化持抵觸情緒;一些農民工覺得在城市受到排擠和歧視,對城市的認同度、歸屬感不高。

農民工市民化面臨能力短板。農民工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能否取得市民身份、最終融入城市社會。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體上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別是職業技能水平較低。這造成農民工在職業選擇和就業空間方面回旋余地較小,還不能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替代的人力資源。

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的環節。同時,將幾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必將是一個長期、艱辛的過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為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指明了方向和途徑。貫徹落實《綱要》精神,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拓寬農民工市民化制度通道。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掃清農民工市民化的戶籍障礙,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拓寬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通道,為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工市民化托底。根據農民工群體的實際,建立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高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責,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在全國范圍的統籌。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養老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城鎮醫療保險體系,解除其進入城市的后顧之憂。

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提高農民工市民化能力。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運用財政支持、創投引導、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促進農民工創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開發適合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使更多農民工具有一技之長。

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促進農民工身份轉換。城市政府、居民及社會各界要改變對農民工的矛盾心理,從思想上、行動上接納農民工市民化;積極創新政策和制度安排,讓農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農民工自身也要努力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改變行為方式,增進與城鎮居民的彼此認同、相互接納,盡快融入城市社會。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07-0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一级在线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合区久久久 | 亚洲三级理论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国产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