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剛剛卸任安徽省渦陽縣高公鎮黨委副書記的劉亞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辭世,渦陽縣上百名鄉鎮干部和群眾,自發前來參加他的追悼會,為他送行。劉亞扎根基層27年,常年堅守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始終是鄉親們致富路上的帶頭人,在短短的48年光陰里,他花大半時間造福了一方百姓。(7月7日《人民日報》)
從政為官者,要從最美基層干部劉亞身上學習他“始終不忘初心,不求當大官,只求多辦事”的奉獻精神,細細品讀劉亞身上的“干事情懷”,既要想干事、會干事,最終還要能干成事。
靜下心,沉下身——想干事。不論在何崗位,在何環境,從政為官者,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都要能夠靜的下心,沉的下身,要有想干出一番事業的強烈愿望。劉亞同志在基層一干就是27年,一心想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劉亞也遇到幾次提拔的機會,但是他說自己是學農業出身,還是農村工作更適合自己。當官不是只為往上爬,知有所長,心甘情愿在農村基層踐行所學,奉獻一生。如此樸實的從政理念,是真正把“人民利益至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反觀當下,一些黨員干部心思不放在千方百計為群眾謀福利上,而是把精神頭花在想方設法“往上走”的功名上;“不看群眾臉色,只看領導眼色”,一門心思研究從政為官的“權術”,卻甚少思考如何做好群眾的貼心人、致富的領路人,這是“跑偏”的從政之道、為官之要,當引以為戒。
既‘走心’,又‘走路’——會干事。群眾路線貴在踐行,不是光喊口號做表面文章,從政為官定要會做群眾工作,有足夠的細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在學習、實踐和總結中學會如何干事創業。劉亞對村民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有困難就找我”,這是對群眾“走心”的承諾,把群眾的事當事,不忘為官之本,還有面對困難問題時由內而外的自信和底氣,這也是廣大黨員干部謀事創業的必要條件;還要“張得開嘴,邁得開腿”,多到群眾中走動。“會干事”主要體現在工作方法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劉亞干工作有他自己的“秘密武器”,當遇到困難時,就下去與農民聊聊。從政為官者在制定政策時不是坐而論道,更不是“拍桌子”、“摸后腦勺”做決定,而是要集思廣益,征求多方意見建議,必須多“走路”,走出辦公室,走在生產第一線,走進群眾,及時掌握群眾所想、所需、所盼,才能避免“短命政策”的出現,既是對黨和國家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對人民群眾負責,當行之效之。
解民憂、得民心——干成事。“天大地大,老百姓的事最大。”干成事是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劉亞做事情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群眾所思所想,然后就是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以他去高公鎮幾個月全鎮新打機井超過前10多年的總和;狠抓作風建設,使干群關系越來越順;帶頭規劃調研,把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的“廢地”變成遠近聞名的“噸糧田”……這些都是劉亞干成的事,深得民心。相比較而言,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不作為”,認為“干多錯多,不干不錯”,樂做“太平官”,甚至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政;還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官本位思想和利己主義作祟,把“為人民服務”變成“人民為我服務”,把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變成“魚肉關系”,全然不顧群眾期望、不問百姓疾苦,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使干群關系緊張,與從政為官的初衷背道而馳,豈能干成事,更何談民心所向。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洋縣文化廣電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