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暫時擬定的地名“定軍山市”,這些日子陜西勉縣吸引了不少關注。有人就提議,算一下因為改地名而增加的開支。當然,勉縣的地名更改,源于撤縣設市的契機,即便沿襲原地名,行政區劃的調整帶來的支出也難以避免。但對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來說,難免有些“任性”。(8月3日《 人民日報 》)
短期來看,憑借更名確實能提高知名度、帶來經濟效益。比如說云南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本地從事茶業銷售、開辦茶廠、種植茶葉的人越來越多,慕名前來進貨的外地客商也多了。原本發展就不錯的茶業越來越紅火。同樣,在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安徽嘉山縣撤縣設市更名的明光市也獲益于此。新地名既源于當地的歷史傳說,也與當時嘉山縣的支柱企業——明光酒廠同名。改名后,企業知名度大增,發展勢頭一度很猛,不少知名企業當時還提出要和明光酒廠進行項目合作。
然而,長遠來看,更名并非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勝法寶。比如地處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當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滇西北的旅游產業,麗江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后,其知名度的提高也帶來了“周邊效益”,因此,改名為香格里拉對當地旅游發展雖有推動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況且,改一個地名必須新刻很多公章,制作很多新招牌和標志,印許多新文件袋、信箋信封、辦公材料,重制很多證件,重編很多電腦程序,這到底是“拉動經濟”還是勞民傷財?
俗話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些地方企圖通過改名,為自己披上華麗的外衣而不干實事,想實現長遠發展,那是癡心妄想。名是虛的,給人來實的才是真的。想要提升一個地方的知名度、推動經濟發展,除了依靠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魅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樣保持這種魅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平武龍安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