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工作重心的轉移,政府財政資金將大量“反哺”農村,城市工商資本也將大量下鄉,進行土地整理、旅游開發、新農村建設,并從事農業經營。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打贏脫貧攻堅戰資金保障基礎性力量不是民間資金,而是國家資本。現階段,只有國家資本才能力去扶貧農村民生項目。 期望民間資本踴躍參與扶貧民生是癡人說夢。發展農村經濟,讓窮人擺脫貧困,國家資本應在主戰場發揮基礎性作用。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黨管農村的核心,就是在農村合理投放及運用國家資本。統籌涉農財政資金,如以政府投資基金的形式,給村鎮經濟體注入國家資本。資本就是指揮棒,人才跟著資本向前走。資本下鄉,人才跟著下鄉。國家資本通過合法、合理路徑進駐農村,不僅可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也可以調動生活在農村的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創業積極性。
但是,國家如果僅僅采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農村投資很多錢、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發展鄉村游,綠色食品,而不對農村社會建設方面增加投資,農村經濟社會會慢慢變好嗎?不會。為什么不會?從鄉村旅游看。農村眾多旅游業,不可謂沒有大資本,但周邊農民呢?墮落、貪婪、黑暗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農村改革要成功必須讓農民具備人文精神!善用文化、價值的感染力量,有時反而更為有力。農村的衰敗絕不僅是幾十年沒用大規模資本下鄉有關,更主要的是農村傳統人文精神的耗散。農村改革需要付諸人文精神。七億農民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將決定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的未來。這會讓我們的社會變的有秩序。還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民每天抱著沒有政府補貼不干活的意識。農民的法制意識、契約精神、市場意識都需要慢慢通過學習獲得……不是紅頭文件一發就可以立即解決的事項。不給補貼不干活的思維很嚴重。
其實,“三農”問題,也不單是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問題,還有農村基層組織管理的效率問題。如今農村基層管理組織效率低下, 導致這一原因主要來源于村干部的困惑。在解決"三農"問題時,對村干部的困惑應予以同等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山西大寨村支書郭鳳蓮說了一句話很接地氣。她說:“現在的村支書光比干勁不行,還要比謀劃,比智商。脫貧攻堅戰,任務很艱巨,一大批高素質的村支書,是脫貧攻堅戰役制勝的關鍵”。 選好“帶頭人”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層黨組織建設選人用人很關鍵,把能人選出來,結合“兩學一做”把先進用起來,給基層黨組織全面換上激流勇進的新鮮血液,讓基層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先鋒模范的前沿陣地。自私自利的村干部應該自覺退出。未來三到五年,國家對農村改革的支持力度必定是空前的。村干部的待遇也有希望在原來基礎上合理提高。不過村干部如果不在觀念、行動、能力上來個比較徹底的更新和重構,一切都是空話。大家要把握好機會,投身農村經濟、投身農村改革大潮。農村問題解決了。中國就會很快恢復元氣。
前些天,我從一位鄉黨委書記那里了解到一些情況。當前,農村基層組織效率低的現象普遍存在。有個重要原因是村干部報酬太低、被動落實、退職后保障待遇差。這說明國家并沒有真正重視村級組織建設,而大多工作由村一級落實。村干部他們也要生活過日子,就容易鉆政策空子,容易出問題被處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村干部在職待遇、退職待遇,實行真正的村民自治、提高村級辦公經費標準,成立黨建辦規范管理村干部。做為西部鄉鎮只能由縣財政解決,鄉鎮沒有收入。而沿海鄉鎮就可以解決,鄉級有財政收入。現在村長就像過去的民辦教師。工資低、任務重。加上國家改革力度大,責任大,什么都要公開透明,還有體制問題,導致村干部就是一個出氣桶。隨時有可能當犧牲品。
作者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故宮博物院志愿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遼東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