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既無法回到農村、又難以融入城市的特殊群體,主要以80后、90后為代表,他們中既有在農村出生長大后進城務工的,又有在城市長大、生活學習,成人后留在城市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最終歸屬是產業工人、市民而不是農民。
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內涵,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新”“農”“工”。“新”指其與第一代第二代農民工相比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這種“新”不僅“新”在年齡上,而且“新”在群體生態和生活質量上,新生代農民工不只是代際劃分和年齡概念,更是權利進步的符號。“農”指其因為在現行戶籍制度和社會管理方式下,仍然屬于農村居民身份,與有城市戶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同工不同福利保障,不能平等地享受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務。“工”指他們大多數正在從事現代工商業活動,有一定的現代產業技能,能夠接受現代社會理念并且按照現代產業規律從事生產和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在城市社會里接受的“成人禮”,是面朝城市的一代,其自身特性變化和技能素質提升,加上農地制度變遷使得他們不可能像父輩一樣返鄉務農。如果說傳統農民工背著蛇皮袋進城,是為了生存,那么新生代農民工則“要發展而不僅僅是生存”。特殊性也決定著他們的利益訴求有三個基本點:一是追求融入城鎮化進程,他們沒有返鄉務農的意愿,更沒有務農的技能;二是追求融入工業化進程,他們中大多數人往往直接從學校進入外出務工行列,對于現代產業規律的熟悉程度遠高于傳統農業;三是追求融入現代化進程,希望能夠真正融入現代城市文明,將來在城市能夠享有養老、醫療保障,能夠有資格申請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包括將來的子女教育問題,享受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新生代農民工為什么值得特別關注?新生代農民工處于城市的金字塔底層,對于正在經歷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中國來說,新生代農民工是國家、城市也是企業的活力之源。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市創造了財富,為改革發展增添了活力。在世界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發展道路。
數量龐大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而且關乎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大局。目前,就業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系列問題中的首要問題。就業是新生代農民融入城市之本,獲得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條件。
但是,這群被稱為“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要真正融入他們所夢想的城市,真正成為“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卻面臨著難以就業和難以穩定就業的問題。首先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面臨社會性排斥;其次是生活難以有保障,就業待遇差,權益難;再次是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體系不夠健全;最后是群體就業途徑受局限,缺乏專業職業中介體系。
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更顯得日益重要,沒有就業的穩定性,就談不上融入城市,也談不上成為現代市民。沒有就業的穩定性,也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專用性人力資本的積淀進而影響到他們與資方的博弈能力,造成收入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
因此,必須盡快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機制體制,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加強頂層設計,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轉變創造條件,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其次,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體系,加大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的工作力度,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第三,創新就業服務和培訓模式,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讓新生代農民工得到社會的認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能力;第四,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參與等方面入手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加強維權組織建設,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第五,加速推進大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改革,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第六,著力加強創業教育,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能力,促進其職業與心理的多維融合,同時加大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作者簡介:陳柳欽,中國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城市報社副總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城市報》 2016年08月15日 第 02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