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新生代農民工,通常是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村戶籍進城務工人員。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平均年齡為38.6歲。可見,目前農民工中相當大一部分已經是新生代農民工。據調查,在新生代農民工中,74.8%的人為高中文化程度以下,8成左右沒有接受過正規職業教育;從就業情況看,在第二產業從業的比重為55.1%,在第三產業從業的比重為44.5%。
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更為強烈的對農村的疏離感、更為強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入城市的渠道,新生代農民工正在成為處于城市、鄉村之間具有“飄浮感”的一代。由于綜合素質和能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相當數量的新生代農民工難以體面、穩定地就業,也無法形成穩固的社會關系,面對困難時缺乏相互幫助的社會支持網絡。各種困境的疊加,使他們容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卷入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受害者,從而影響社會穩定、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措施,有效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已是當務之急。
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和城市融入,關涉制造強國戰略、脫貧攻堅規劃的順利實施。實現從農民工大國到技工大國的轉變,是支撐制造強國戰略實施的重大舉措。因此,《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技能培訓。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指出,要轉移就業貧困,關鍵是提高貧困家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精準度,開展差異化技能培訓。一項在全國29個省市、針對10000余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的調研表明,職業教育培訓是培養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促進他們融入城市的重要渠道和抓手,接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民工在社會融合各個維度上均明顯高于未參與者。但調研同時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在家鄉或務工地參加過政府組織的職業教育培訓的比例僅為14%。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發揮教育培訓在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作用?關鍵在于有效配置教育培訓資源,使各項教育培訓的組織、實施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特點,進而構建農民工市民化的長效機制。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并科學規劃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切實做好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
以政府為主導制定職業教育培訓規劃。制定我國農民工中長期職業教育和培訓規劃,明確職業教育培訓的目標,著重培養農民工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就業素質,提高就業能力。立足終身教育,構建立體化、網絡化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滿足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以行業專業教育培訓標準為依據,建立規范的教育培訓市場準入標準,明確職業教育培訓的目標、內容與標準。建立農民工就地轉移或就業后失業者免費職業教育培訓的制度,將培訓資金列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確保經費投入、使用到位。建立政府、企業、個人的責任分擔機制,通過增加企業稅收減免比例、在企業設立專項培訓補助等方式,鼓勵和監督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建立國家農民工培訓基金,實行中央和省級兩級政府統籌,進一步推行“職業教育和培訓卡”制度,對農民工培訓進行直接補貼,擴大農民工自主選擇培訓的范圍。
以社區為陣地統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農民工在城市工作與生活,總是要依附于某個固定的社區。應充分發揮社區作用,將職業教育培訓社區化,將職業教育培訓內容與農民工需求對接、將職業教育培訓者與農民工直接對接、將教育培訓方式與農民工特點對接,實現職業教育培訓的大眾化、基層化、生活化和日常化。要以職業學校為載體,依托社區,積極協調社區資源、教育者、培訓者和農民工的關系,充分利用職業學校、社區學校和成人培訓機構三者在知識、技術、人員上的優勢,合力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增強其職業競爭力、城市生存能力。對農民工進行城市適應和綜合素質教育,提供法律、衛生、公民道德、文明市民、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提高其健康融入城市的素養與能力。同時,邀請社區居民參加相關教育培訓活動,培養彼此間的認同感。促進政府購買社會培訓機構的服務,鼓勵具備培訓資質或者培訓效果好的機構,根據政府要求在社區開展職業教育培訓;聘用專職社會工作者開展小組工作或個案工作,由政府支付有關費用。政府要加快職業教育培訓平臺和基地建設,以服務于沒有能力或未開展員工培訓的企業,同時加強對自身有能力且已開展員工培訓的企業一線員工培訓的督導和檢查工作。
以職業證書管理為抓手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長效機制建設。在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培訓的同時,還要加大職業資格認證工作的力度,擴大參加認證的人群范圍,擴大認證的職業種類,以健全職業資格證書的發放和管理逐步消減或者消除戶籍制度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束縛。要加強行業、企業的參與度,有機結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訓,系統開展崗前、崗中和崗后教育培訓,有效協同生存型(基本職業技能培訓)與提升型(職業層次提升)的職業教育培訓活動。在實際操作中要以普通上崗證書的教育培訓為基礎,實現從農民工向普通工人的轉化;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教育培訓為重點,實現從普通工人向技術工人的轉化;以職業教育學歷證書的教育培訓為拐點,實現從一般的技術工人向有學歷的技術工人的轉化。同時,加大對技能型人才的獎勵力度,對獲得高層次技能資格認定的農民工,在入戶、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上加大準入力度,開辟其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實現市民化的可行通道。
以信息網絡一體化為平臺實現城鄉有效對接。根據中央提出的“城鄉一體化”和“信息化”建設目標,建立覆蓋全國城鄉的勞動力供求信息服務系統,實現城鄉聯網、城鄉共建、城鄉共享。以信息網絡平臺為基礎,建立全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督與評價系統,開展以跟蹤調查和動態管理為主的過程質量監控,促進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運行的規范化,提高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政府應主導建立三個平臺,并實現有效對接。一是建立個人信息平臺,以個體為單位,網絡路徑為“縣—鄉鎮—行政村—個體”。二是建立企業信息平臺,主要包括企業發展和管理特點,以及人才需求的類型、規格、數量、薪資待遇、前景等。三是建立職業教育和培訓信息平臺,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勞動者職業能力開發為重點。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助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是》 2017年4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