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關系、困境和政策、啟示和思考
我并不是日韓專家,也不是農村規劃專家,只不過這幾年相對關注了農村的問題。我們做研究的往往希望有國際比較,經驗國際借鑒。
美國和加拿大等有現代農業,但其實沒有傳統農村,和我們相近的是東亞的國家和地區,例如韓國、日本、臺灣等,他們有小農經濟傳統,有農耕文化生活的底蘊。這些國家與地區過去和我們的情況相似,現在他們工業化高度發達,城鎮化水平也很高,農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他們的農村發展狀況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
今天給大家做一些介紹,主要分四個方面:首先是講城鄉總的關系,即城鎮化歷史演進,然后再介紹一下韓國和日本的農村發展,最后分享一些感悟。
1、城鄉關系及城鎮化歷史演進
鄉村發展,包括美麗鄉村建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歷史長河中的某一個階段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年前我和我的一位碩士生做過研究,就是城鎮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通過對一百個國家來自世界銀行數據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發展大趨勢。隨著經濟增長,人均GDP的提升,城鎮化水平會逐步提升。初期階段高度相關,然后在啟動階段是非常離散的,后來再到積聚階段,然后再到城鎮化發展水平很高的階段。到那時很離散,城鎮化和農村發展是呈一個散點狀態,加在一起是相關,分段來說可以是大農村,有農業沒有農村,也可以繼續是小農維持相對高的農業人口和農村人口。
城鎮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在初始階段,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很低,是落后貧窮的傳統農業社會。那時的城鎮化水平只有10-15%。我們改革開放前就是18%左右。
為了打破積貧積弱的狀態,我們需要發展工業。即便要搞現代農業也沒有資本,所以只能搞工業。工業發展需要城鎮載體,城鎮化水平也要提高。這個階段無暇顧及農村,通過城鄉剪刀差剝奪農村。
從工業開始起步的階段,城鎮化水平15-30%,但是農村地區卻積貧積弱。
隨著工業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城鎮也變得繁榮起來。第三產業服務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由此農村人口大幅度流出,導致的結果是傳統農村社區趨于解體,農村物質環境日益破敗。這是我們目前的狀況,可能前幾年更加明顯。
工業反哺農業與城鄉統籌發展就變成一個嚴肅的政治命題,十八大以后提的更加明確。這個積聚階段城鎮化水平30-50%。
二、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文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人口也繼續大幅減少。同時公共財力比較強,城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差距縮小,這個情況下新農村建設就被提上議事日程。美麗鄉村建設其實是在這個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訴求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個時候城鎮化水平達到50-70%,城鄉統籌進一步提升。
當城鎮化水平到了70%以后,國民經濟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這個時候農村人口、農業人口占比會變的極小,城市人口比較大,所以城鄉社會保障、城鄉公共服務、城鄉要素市場等要實現一體化。國家對農村、農業的補貼力度也會變得很大。國家總支出比例不一定高,因為農村人口比例很低,但是對于農村收入來講這個比重很重要。
在最近展開的課題中,我們發現日本非農與農民收入比0.86—0.97,臺灣是1.40。而非農收入的比例在日本2005年就達到86%,或是基于農業發展加工業,或是基于農業和加工業發展農村旅游業;臺灣的比例也很高,2004年達到77%。
在專業或兼業戶數比例方面,日本的專業農戶不足11%,而兼業農戶占84%;臺灣專業農戶不足10%,兼業農戶超過90%。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或者是農村達到新的境界的時候,實際上是兼業化的,不僅僅是種地,一定是加工、旅游加上文創等,同樣的產品可以產生附加值。
另外,政府的支持在鄉村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直接及間接補貼并行,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的轉移性收入,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別。政府支持占農村收入的比例,日本達到58%,韓國達到63%。就是不希望農村徹底消失,不能完全依賴進口。政府補貼代價是很大的,可能進口來的更便宜,但還是需要保護好農業,保護好農耕文化的基因傳承。
2、韓國農村現狀及新農村運動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韓國農村現狀和“新村運動”。
韓國當年在70年代城鎮化人口41%,到了1994年達到77%,現在是90%左右。他們曾經在城市發展和城鎮化很低的起點起步,很早就開始新村運動,起步階段就關注了農村,改善農業生產、人居生活環境,提升農民積極性。
在城鎮化程度不高、農村和農業比例很大的情況下,政府負擔很重,多年以前就兼顧農村發展。但是更有意思是新村運動。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開始轉變方式,因為政府也負擔不起。所以更多是農民主導,政府支援,完全是靠外力,但好像效果并不好。
2005年以后更多是由農村提出申請,政府部門加以篩選,然后再提供支持,就是這樣的方式來推進農村建設。
韓國新村運動名聲很大,他們也像東亞一樣,向非洲輸出他們經驗。我們很好奇去看了。如果光是看農村本身,無論他搞了多少年,花了多少錢搞新村運動,農村仍然是嚴重衰退的,尤其是農村人口大幅減少,極其高齡化,跟我們差不多或者比我們更嚴重。年輕人都走了,村里的老人身體也不行了。
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村大力投入和大方支持,這個力度很大,一直在做。政府層面的常設負責機構為“韓國農漁村地區綜合開發支援協會”隸屬于中央政府的農林水產食品部,由原分屬不同政府主管部門的水利協會、土地開發協會和農田開發協會等于2000年合并而成,擔當大城市地區以外的農村發展推進工作,其宗旨是“更好地、有效率地利用農村資源,給農村更多的價值和經濟能力”。
這個協會在全國各地有93個分會,6個社團,雇員達5300多人。年度預算約為9000億韓元,合人民幣50億元。其中針對農村的農產品和地區開發支援工作設有農漁村開發支援團。該團與韓國農業部門聯系緊密,與韓國中央政府的區域開發政策部直接對接,負責中央政策的實施、并可提出調整政策的建議。
我們訪問了這個支援協會下面一個地區分會——大田分會,在大田市。他們給我們做了介紹,我們也提了很多問題。他們認為當下制約韓國農村發展關鍵問題就是人口減少、高齡化,而另一面就是缺乏就業崗位,工作機會少。
同時,他們提到目前也正在出現一些新的積極態勢。
一是在農村人口減少的同時,老齡化趨勢下降,什么原因不清楚。也許是老的去世了,而下面人口基數比較大。
二是“歸農”、“歸村”潮流已經初現端倪。“歸農”就是指外出人口回流,或者城市人口遷移到農村從事農業勞動。城市的人可以到農村,按照法律有生產能力的人可以買耕地,原來的白領可以務農。而我們是單向流動的。“歸村”就是城市的人在農村居住,或高齡人口回農村養老。人們思想在轉變,過去農村理解僅僅是糧食生產基地,現在更多理解農村是生活、就業和休閑空間,對農村定位要保全農村,不僅僅是為了糧食安全。
他們也搞像美麗鄉村的評選,韓國李教授給我們介紹了案例。
譬如:
第一個案例是提高農村創收的案例,種植綠色大米然后做鍋巴。
第二個案例是利用村莊資源做水觀光之游。
第三個案例就是開發慶典和觀光活動。
第四個案例是發動全民參與案例,這個村種山野菜銷售比較好,可以加強利用。
第五個案例是藝術創作和引領案例,有藝術家在歸村居住,就產生發揮藝術家引領這個地方發展的作用。
第六個案例利用廢棄學校改造案例,把廢棄學校作為生態體驗學校進行打造,跟教育部門聯合起來,城里的學生定期到這里體驗農村生活環境,作為一個教育基地。
第七個案例是文化交流案例,建立俱樂部,例如跳舞、樂器等。
這些都是挑選出來的,有一定成功的案例。我們訪問其中的一些案件。看上去花了這么多錢但并不令人振奮。
韓國新村運動啟動很早,經濟和城市化高度發展,另一面農村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凋零程度令人震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認識到農村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多年來,韓國政府以及有關機構在農村問題上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試圖激發農村活力,保持農村的健康發展。調研發現,韓國的農村建設已經從最早的新村運動發展到如今的農村支援,通過自上而下的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援與自下而上的申請和施行互動,達到全面激發的目的。
跟我們相比,盡管和我國一樣,政府有強烈意愿振興農村,但是操作上有很大不同。韓國更注重調動村莊積極性,包括引導農村競爭性地申請項目支持,繼而政府機構再加以篩選和施以支援。就是好的樣板村莊來搞,我來培訓和支持,如果做的好再追加經費,項目成功以后還會繼續跟蹤維護,不是上面想到什么東西就推下去。農村支援上不僅有著較為健全的體制和機制,有著可觀資金的投入,也注重傳授農村發展的理念和運作技術。
韓國農村建設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即便是通過較成功的案例也難以看出逆轉人口流失和衰退的可能性。可能會維持下去,但是要再振興回到過去,回到人丁興旺和社會結構健全的狀況可能就很難了,可能這也是現代化的代價。我們要看看能不能找出我們的路,來避免這個狀況。
3、日本農村現狀及振興策略
下面來介紹下日本的農村。
日本農村總的感覺狀況比韓國要好很多。并不是經濟階段的問題,這是跟地方文化傳統有關。日本六十年代初城鎮化程度是63%,2001年是86%,昨天查了一下是90%以上。從1945年到1970年,村莊數量減少到原來數量8%,也是大規模撤并。40年后又減少到原來的2%。實際上是行政建制的關系,他們村、町、市是一級行政區,然后就撤并了。對于一村一品,我們過去有誤區,其實他們這個村是很大的地域。現在日本在強調六次產業,就是“一產+二產+三產”。農業現代化,農地規模化,很大程度上是租賃,通過租賃向大農戶集中。農村產業多元化和農村休閑化的趨勢也很明顯。
我們看了不少地方,從九州轉了一下,然后到本島的北部,然后到北海道,都是井井有條的。我們問他們有沒有搞過運動,是不是統一材料和統一設計的。
應該是有引導的,可能也是一種文化的接受。這個地區自己沒有必要建大房子,往往是宅基地和自己的農地結合在一起的,好像沒有什么控制,但是如果是申請政府貸款就不批準的。這里面很多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這個地方作為一個農村社區的場所,有不少工人正在整理雜草。很多人都是自愿到這里來清理雜草,把環境打掃好。有一天那個教授帶我們去另一個山林,有一片因為洪水沖毀了,城里的人自愿組織起來到這里義務勞工,來恢復這一片植被,自己帶著午餐工具。非政府組織對鄉村景觀的整體恢復,我們只看邊上這一段,是政府搞了之后恢復起來。
農村非常老齡化,但基本上看不到拋荒,耕地還是精耕細作,有自己家里種,也有一些是集中起來大戶在種。甚至把它作為遺產,作為一個所謂的博物館,就是梯田,這個梯田跟貴州梯田差遠了,但是也是作為文化景觀在開發利用。
這是一個小區邊上的農村,道路和基礎設施都是政府投資的。整個農業還在運轉。我一直沒有搞明白,農村這么老化了,怎么還可以運轉,工業化程度這么高,城鎮化程度這么高,農村并沒有放棄。鄉村景觀維護、修復還是很重視。這是老的草屋頂,作為鄉村遺產建筑來保護,這種工藝可能要失傳了,所以價格非常昂貴的。他們帶我們去參觀了。
原來的村合并到某一個鎮當中,我們提了很多問題。當地的官員和我們介紹,請我們吃午餐。提供服務都是老太太,七八十歲的。他們說年輕人現在都不在了,我們還在努力。農民非常的老化。
看過一個報告,兩年前日本農村平均年齡65歲,又過了兩年,應該67歲了。這個教授帶我們去他姐夫家里,他姐姐已經去世了,家里有三個小孩,兒子在城市里面工作,女兒在附近的城市工作,做公務員和醫生。他已經76高齡了,還在種地,家里有12傾地,當然有專業化服務的。我們問他以后怎么辦?他說以后就再想,我兒子在城里面將來年紀大了還是要回來的。
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很厲害,這一片區政府有關組織牽頭搞培訓,其實主要就是太寂寞了,所以希望加強交流,我們來訪問,各家各戶都來了。
我們還看了山溝里面一個小村落,都是搞陶藝的。這是一個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村落。經濟效益也不好,來的人也不多,但是這些人就是做陶藝,在這里經營。看上去很大,就是十戶人家,用傳統的水力來做陶瓷。這也是一個振興的策略。還有一些鄉村的小鎮,顯然是經過維修的,就是路面鋪過的。希望通過原樣恢復原來的歷史小鎮來傳承原來的文化和開發旅游。這應該是花了不少錢,政府要投入的。但是看不到多少人,中國游客都跑大城市,其實小鎮更加有味道,更加有典型的日本傳統。
振興的手段還有很多,譬如在北海道搞大地景觀化。這是四彩之秋,就是通過種熏衣草,種各種各樣花卉美化大地來吸引游客。這里的人很多,中國到北海道旅游的人都給拉過去,其實也是有東西可看。有的拖拉機拉著,也可以租卡丁車。
我們去的時候不是最好的季節,都沒有收割掉就是很壯觀很漂亮,總之是動了很多腦筋的。在城市郊區,農田往往作為城市農園有助于發揮教育功能,這一個個牌子是幼兒園來出錢認領了這些地瓜,小朋友在播種的時候、生長的時候和采收的時候可以來看,作為都市農園教育作用。北海道還有櫻桃,有幾代人的歷史,原來出口現在還是銷到大城市,也是接受游客到這里參觀,自己采摘。一張門票可以帶多少斤走,有各種各樣品質的大櫻桃,這個也很成功。
5、感悟和探討
我們的政策目標總是說要注意區域平衡發展,但是區域差異有必然性。
我們考察日本九州、本島中部和西北部以及北海道時,發現日本區域間的現代文明程度以及公共管理差異很小,但是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反差很大。前者公共服務水平離不開公共政策干預,如中央政府財政預算或轉移支付等,從而全國城鄉居民都可以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這樣的情況下人口流失還是流失。
總體而言農村都在流失,但是北海道以及北部流失的更多。以北海道為例,開發了很多年,至今人口仍然很少。現在只有500多萬人,大部分集中在首府。我們考察過北海道地區的農村,都是人口大幅減少,并且還在持續減少。也有歸鄉的,但是僅個案,老齡化很嚴重。
考慮到日本國土比較小,人口密度比較高,經濟高度發展,地區間公共服務沒有大的差別,政府和民間為區域間平衡發展投入很大的財力和努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北部地區、傳統農業地區衰退趨勢難以逆轉,看來這是現代社會的一種規律性趨勢。
當然有個案,也有成功的,日本與中國、韓國等相似,都有著農耕傳統,家族式、小規模的農田持有和農業生產方式根深蒂固,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沒有根本性地改變傳統農業和農村,東方小農規模的特征是,農村仍以分散持有農田和經營為主流,農戶數量保持較大的數量,但農村人口持續減少。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北美、歐洲、澳洲等農場現代農業,其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市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不同于東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我個人傾向于接受這個看法。就是有現代農業,沒有傳統農村。如果說沒有也有一點,但是是城市化的。
現代都市生活和工作對農村年輕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而農村年輕人大都離村進城,即便是日本這樣的社會亦是如此。其后果不但是農村人口持續減少,更是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村人口平均認領達到67歲,農村整體衰退情形很嚴重。
日本政府和社會組織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精力,施行了種種振興計劃,對于維持農村運轉和農業生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較多成功案例,但整體而言,農村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的趨勢并沒有實質性改變。做了種種努力,人口還是在減少。
在一定程度上,日本農村的今天就是中國農村的明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深入考察日本的發展狀況和應對策略,對現實和未來的發展要有清醒認識。城市和工業應該要反哺農業和農村,農村的振興勢在必行,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人口減少和相對老齡化能夠比逆轉。
農業現代化,農村社區重構、農村振興,實際上是務農人口大幅減少,村莊不斷撤并等條件聯系在一起。新農村建設還是需要有一個導向,都是空心的,空心村還去美化是沒有用的。首先還是機制體制上,資源要能夠合理配置,農村人居空間要精明收縮。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要調整與新農村建設這兩個是沒有矛盾的,實際上是相互促進。如果資源不能優化配置,人走了資源退不出,那么人也不會徹底走,會把家園搞的很好。
所以,城鄉要素要雙向流動,農村發展策略和規劃要有新思路。根據日本和韓國經驗,在高度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條件下,城鄉資源要雙向流動,農民可以進城,城里人也可以歸農和歸村。例如海永鎮房子就比人多,很多地方房子建的很好,怎樣能退出?給拆了?所以制度上就要有利于退出和進入,政策上也要給予必要扶持。
當然中國地區差異很大,很多地方可能農村人口還保持在那里。很多地區還會保持小規模農耕生產方式與傳統農耕和居住文明,對于這一部分地區也需要因勢利導推進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在日本來看有農協,是一個很大的農村網絡,組織供銷和方方面面的運轉。農民自己也有聯合起來搞公司化運作,我們也看到一批營銷地方特產、聯合發展的傳統民俗,打造多彩田野、重整歷史小鎮等成功發展策略和運作。作為制度層面的規劃,要適應發展的現實約束和訴求,以新的思路來推進農村振興。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土地規劃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