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轉型升級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醴陵地處“一帶一部”交匯點和“湖南東大門”最前沿,面積2157平方公里,人口106萬。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醴陵市委市政府主動積極作為,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三量齊升”、爭先進位的新突破。近三年來,全市GDP從395.5億增至532億元,年均增長11%;財政收入增至45.03億元,年均增長10.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投入916.5億元,年均增長28.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4771元、13447元增至31156元、21097元,年均增長10.7%和11.6%。不僅穩居全省縣域經濟四強,而且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位中,排名由94位躍升到了82位。
一、改造提升“老字號”,煥發傳統產業新活力
醴陵作為全省擁有上千年歷史的著名陶瓷和煙花炮竹之鄉,陶瓷和煙花炮竹一直是縣域經濟兩大傳統支柱產業。該市現有陶瓷企業665家,其中規模企業219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2015年陶瓷產業實現總產值556億元。目前,醴陵花炮企業就業人數達13萬,花炮產業集群從業人員近20萬人,年產值達到190億元,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煙花爆竹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隨著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消費的不斷升級,醴陵意識到陶瓷、花炮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唯有加快轉型,才能增強發展活力,唯有加快轉型,才能保持競爭優勢。為此,他們始終注重立足原有的產業基礎,把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上,下大力氣推進“三個轉變”。
一是從低端向高端轉變。重點打造研發、供應、展示、營銷、檢測、培訓六大平臺,放大陶瓷、花炮兩大傳統產業優勢,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推動陶瓷新材、高性能環保陶瓷膜、陶瓷3D打印等高端重大項目相繼落地,陶瓷產業正在加速蛻變為以新型陶瓷材料、工業瓷為核心的戰略性產業。將花炮產業培育成安全、環保、時尚產業。以吉利煙花為代表的煙花龍頭企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國際貿易、和煙火燃放于一體民營科技企業,各類產品已經發展到2000多個,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是由粗放向集約轉變。將市場配置資源的“無形之手”與政府調控引導的“有形之手”有機結合,解決產業“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亂”的問題。陶瓷產業圍繞“5115”目標(5個過10億、10個過5億的骨干企業),有序推動產業入園集群、企業入園共生、項目入園共建,引導有實力、有意愿的企業組建產業集團,打造陶瓷產業航母。華聯、華鑫等企業上市工作有序進行;國光企業改制取得實質性進展,即將復牌恢復上市。目前已基本形成全球日用瓷生產、中國電瓷生產、中國酒陶瓷包裝產業總部、中國工程陶瓷生產、釉下五彩瓷文化產品創意五大基地。花炮產業突出“扶優扶強、并小并散、退亂退弱”,引導企業向東鄉片花炮產業組團集聚,加速兼并重組、改造升級,企業數量壓減至330家。
三是從制造向創造轉變。鼓勵自主創新,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全市現有6個技術創新平臺、23家研發中心,其中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企業與10所科研院校組建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三年企業專利申請量超1500件,80%實現產業化。實施品牌戰略,規范產品LOGO使用,成功舉辦首屆瓷博會,區域品牌進一步打響。
二、培育打造“增長極”,構筑多點支撐新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醴陵意識到,單靠傳統優勢產業,難以持久支撐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形成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為此,醴陵圍繞“新創業、新醴陵,打造發展升級版,建好湖南東大門”的發展主題,進一步完善了“一城三片區”、“一心六組團”、“一環三縱橫”的發展布局,著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極。
一是推進組團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兩輪”驅動,完善頂層設計,實施全域規劃,以市區為中心,以產業為依托,在市區打造以陶瓷產業、汽配產業及電子信息等新型產業為支撐的城市組團,東部打造花炮產業組團,東南部打造玻璃產業組團,南部打造服飾產業組團,西部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組團,西北部打造長株潭產業轉移承接地組團,北部打造旅游產業組團。通過組團發展,提升市區首位度,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頗具實力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古鎮、旅游名鎮。
二是打造園區基地。按照“以產興城、以城托產、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的思路,完善經開區總體規劃,園區面積極擴至50平方公里,推動“一區多園”統籌發展,使之成為產業集聚的基地。目前,各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12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以陶瓷、花炮、玻璃、汽車零配件、服飾五大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業、新材料“5+X”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經開區技工貿總收入年均增長21%,全省排名由第43位躍進升至第20位。
三是培植新興產業。出臺“工業十條”、“招商六項”,培育引進軌道交通、玻璃新材、智能電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增加值達200億元,占規模工業值比重達25%,旗濱玻璃五條生產線春節前將全面投產,年產值可達50億元;時代金屬擴產項目12條生產線達產后,年產值可新增5個億。積極對接長株潭產業轉移,鼓勵鄉鎮承接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各鄉鎮已落地項目62個,其中工業項目25個,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
三、科學駕馭“三套車”,增強協調拉動新動力
進入發展新常態后,醴陵清醒地認識到,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順應發展要求,切實把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的健康軌道上來,在努力擴大投資需求的同時,著力擴大消費和出口需求。
一是項目主導投資。著力落實投資項目、強化要素保障,精心謀劃和實施策劃了“淥江新區”、“醴北人家”、智能電網及電子信息產業園、總部經濟產業園、一江兩岸之“瓷城古韻”、醴陵窯考古遺址公園、陶瓷博覽園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實現梯次投入、持續投入和穩定投入,近三年完成重點工程90余項,推動了741個項目落地,投資總額相當于前20年總和。
二是三產拉動消費。按照“發展提速、比重提高、層次提升”的要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出臺“引客入醴”旅游獎勵辦法,讓本地消費留在醴陵,讓外地消費涌入醴陵,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2%。
三是開放促進出口。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推進湘贛邊際合作示范區建設,借助瓷博會、湘東民俗文化節、廣交會、湘商大會等平臺,加快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步伐,進出口總額達3.42億美元,居全省縣(市)前茅。
四、打好協同“組合拳”,拓展轉型發展新空間
發展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內力驅動,又要靠外力推動;既需要因時而動,又要順勢而為,必須多方發力,打好“組合拳”,為成功轉型注入強大動力。
一是把環境做優。下大力氣整治發展環境,對破壞發展環境的反面典型進行了全市曝光,僅去年就通報了18起破壞發展環境典型案件,黨紀政紀處分25人,起到了教育、警示、震懾作用。強化法律保障,從嚴從快打擊破壞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強化部門協作,推行相關職能部門進駐項目制度,實行“一站式”審批,精簡行政審批事項31項,有效提升了企業辦事效率。近年來,吸引了成都置信、波特城、華南城、香港東譽控股、新加坡晉合等眾多戰略投資者,2015年合同引資達到485億元,到位資金154億元,分別是2014年的3.8倍、3.6倍。
二是把優勢用足。醴陵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良好的產業基礎,優越的交通區位。借助醴陵商會資源,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召開項目推介會,吸引新華聯集團傅軍、金榮集團李文金、華澤集團吳向東等在外醴籍人士回鄉投資興業,三年共引進項目186個,合同引資720億元,到位資金363億元。發揮陶瓷、花炮產業文化優勢,建成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吸引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董浩等來醴陵進行陶瓷創作,策劃建設1915陶瓷特色街區、陶瓷商貿城、花炮大市場等特色項目,成功舉辦了首屆湖南(醴陵)陶瓷博覽會,并將瓷博會、煙花節成定制開展。特別是滬昆高鐵在醴陵設站,拉近了醴陵與長株潭、長三角核心城市群的時空距離,順暢融入“長沙半小時經濟圈”、“廣州2小時經濟圈”、“上海4小時經濟圈”。
三是把體制理順。落實“權力下放、任務下沉、力量下移、利益下得”的建設體制,推行“獎隨人走”的獎勵機制,啟動實施“農民福利計劃”,2015年征地5399畝,騰地6026畝,征拆房屋1007棟(套),完成土地報批4936畝,實現了“項目等土地”到“土地等項目”的轉變。按照“運作市場化、作業精細化、管理網格化、考核常態化”思路,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將清掃保潔等城市管理事務全面推向市場。堅持“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整合6大平臺公司組建淥江投資控股集團,成功發行地方債券20億元,成為全省第一家成功發債的縣市;2015年完成直接融資52.6億,撬動社會投資超百億。政府機構改革有力有序,鄉鎮區劃調整圓滿完成,“李畋鎮”、“左權鎮”、“國瓷街道”等一批極富醴陵產業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地名成為對外形象展示的“新名片”。
四是把創新抓實。近年來,醴陵市積極為企業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自主創新意識,加強科技服務。明確規定對企業創新行為進行扶持獎勵,對引進先進裝備的本土企業最高補貼達到50萬元,對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最高獎勵達到200萬元。通過項目立項、政策兌現、產學研合作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比例,并積極引導現有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該市的民營企業時代金屬制造承擔著國內軌道交通車輛大部分冷卻器的設計開發,同時還負責了國家動車組牽引系統冷卻器、變流柜體國產化生產任務,僅2015年,年銷售收入就達3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800萬元。
五、用好用活“指揮棒”,激發干事創業新狀態
近年來,醴陵以激勵機制為“指揮棒”,注重調動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不僅有力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參與全面小康建設的熱情,也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是以網格管理創新社會治理。2013年7月啟動“連心解困”大走訪活動,推行網格化社會治理,將5578名機關、鄉鎮(街道)、村(居)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納入到全市5片區4層級10338個網格,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問題包干,同時將每月18、19日定為“群眾工作日”,確保了每一戶家庭都有人聯系,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累計走訪企業、學校和城鄉居民23萬余家,收集問題6.3萬個,解決5.4萬個,達到了發展明顯加快、信訪量明顯下降、綜治民調滿意率明顯上升、干部作風明顯好轉的“四個明顯”成效,經驗得到新華社、《湖南日報》推介,國防科大將其列入MPA案例教學教材。
二是以惠民舉措贏得群眾支持。三年來,醴陵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實現了社保政策全覆蓋、衛生惠民全落實、合格學校全建成。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創新創業平臺9個,新增創業主體7398戶,帶動5萬勞動力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9大險種參保人數達90萬人。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完成11757戶36758個貧困人口和20個省級貧困村的建檔立卡。大力開展城鄉同治,在株洲五縣市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第一,蟬聯全省“最干凈”縣級市,并獲評“全國100座宜居宜業魅力城市”。“兩改六化”順利推進,增綠補綠5800平方米,旗濱大道(一期)建成通車,泉湖體育館投入運營。旅游環線建成通車,全省領先、縣級一流的智能交通指揮系統投入使用。群眾普遍反映,醴陵的快速發展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三是以正確導向鼓勵干事創業。堅持“班子作榜樣、機制激活力、作風正形象”,大力提拔重用謀劃發展有思路、開拓創新有實效、推進項目有業績、穩定安全有辦法、忠職擔責有勇氣、攻堅克難有突破、務實干事有激情、扎根基層有耐心、不事張揚有貢獻、團結協作有胸懷的“十類人才”,“不讓實干的人白干,不讓流汗的人流淚,不讓吃苦的人吃虧”,干部群眾“激情創業、勇爭一流”成為常態。建立健全“三重一大”議事規則、任前公示制、常委會票決制、市委常委會議紀律“十個不準”等,堅持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權,營造了“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那樣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四是以堅實基礎發揮引領作用。安排1500萬元以“五個統一”、“八室一廳”為標準,啟動19個“五彩社區”建設,使“居民找社區像找派出所那樣簡單,居民辦事像在政府政務大廳那樣方便”;2015年投入300萬元在30個鄉鎮、街道各打造1個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投入300萬元改善薄弱鄉鎮“五小設施”。從全市3萬農村黨員中推選出了10名“鄉村最美共產黨員”;在株洲地區率先設立黨內關懷幫扶資金,采取“黨費擠、財政撥、黨員捐、社會籌”的辦法籌措幫扶資金200多萬元,使黨內幫扶從臨時性救助變為制度化關懷。基層基礎不斷夯實,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逐漸顯現,全省綜治民調排名由2013年的122位上升至2015年的55位。
五是以嚴實作風強化決策執行。全面推行“五問工作法”,以評價倒逼作風,以問責倒逼落實,提升工作效能,新華社內刊、省紀委專刊和《株洲日報》進行了專題報道。旗濱玻璃項目僅用2個月完成1886畝153棟房屋的征地拆遷任務,創造了“醴陵速度”。S333改造平均每個工作日完成3000方的土石方量。晚清民居耿傳公祠從征拆到建成開放僅用10個月。蓮株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醴陵范圍內征地拆遷任務是1007畝157棟房屋,黨員干部帶頭,協同征拆工作人員日夜奮戰,醴陵僅用25天全部完成任務。
湖南省委政研室、株洲市委政研室聯合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
曾劍光,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辦)副主任;
蔣俊,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辦)黨群處處長;
伍鵬,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辦)黨群處主任科員;
潘慶,株洲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處級紀檢員;
賀小玲,醴陵市委常委、市委辦主任;
劉敏,醴陵市委辦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