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邁向“可持續性扶貧”的首要選擇。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貧困地區蹲點調研發現,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隨意上項目,群眾想到就害怕。(9月9日《經濟參考報》)
時間進入“十三五”時期,對于各級各地最緊要的政治任務之一就是全面脫貧攻堅能否如期順利實現,這直接關系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偉目標。在全面脫貧攻堅的總號角聲中,各級各地紛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到各自的脫貧攻堅項目中,彰顯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和堅定不移、勢必取勝的決心。
然而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進行,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一是扶貧缺乏精準度、扶不準、扶不到位。特別是對貧困戶的認定,缺乏調查、核實,調查和核查的手段簡單、隨意,調查收集統計的數據、材料的真實性、可靠性欠缺,認定過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公開,令群眾質疑;二是扶貧項目隨意上馬,缺乏必要的科學論證,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不少地方項目落戶倒是很多,但一落戶就沉寂下來,無法盤活,發展不起來,形不成生產力,無法帶動貧困戶增收。三是資金使用隨意性大,缺乏必要監管、審計,很多地方投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怎么用、用在哪、用多么,并沒有詳實明確的“賬本”,不但群眾看不懂、媒體看不懂,恐怕連扶貧者自己也難以搞清楚。
個別地方扶貧何以扭曲到讓群眾害怕?根本的原因在于扶貧走樣,背離初衷,傷害民利。不少貧困地區的群眾反映,扶貧過程中隨意上項目,想到就害怕。全面脫貧攻堅,旨在讓最貧困的那部分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發家致富。卻緣何成為讓他們害怕的事?好事咋就做成了壞事?這既不是貧困戶的初衷,也不是扶貧者的初衷。事與愿違,問題出在了哪?顯然,最大的問題在于許多地方根本沒有把扶貧當作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而只是認為很艱巨很困難。事實上,扶貧本就是“一盤棋”的活,不是由一個村或一個鎮乃至一個縣自己就能解決得了的,需要頂層設計、科學統籌、分步推進、精準發力。一些扶貧項目隨意上馬,根本沒有考慮到風險,更沒有考慮到風險由誰來承擔。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家花了大筆錢,但農民反而受了害。不但如此,一些地方還隱瞞問題,報喜不報憂,貧困戶參與度低,甚至出現有項目沒貧困戶,脫離了脫貧攻堅的初衷。這樣的隨意、盲目的大干、蠻干的不實作風、浮夸風,從根本上扭曲了脫貧攻堅的目的,越干下來,越是勞民傷財,群眾豈能不害怕?
作者單位: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