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是近些年在中國農業的實踐中,發展起來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種新興農業種植和管理模式。相比于傳統的小農經濟、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有著明顯的特點和優勢。
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農業的發展目標與過去完全不同
由于農作物品種的改良,農業機械的大量制造和使用,化肥和農藥技術的廣泛應用,世界農業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西方大多數國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后的八十年代開始,開始逐步進入了“豐衣足食”的小康階段。
農業在“供不應求”的階段和“供過于求”的階段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目標和規律。在供不應求的階段,國家要調動一切資源,不計成本和最大化地生產糧食是壓倒一切的目標。但是在糧食生產已經滿足人們“口糧”的基本需求之后,其生產的主要目標則逐步轉變為:穩定供應、多樣化、質量的提升和品牌建設等,農業發展的目標和評價的標準也從單純的數量追求轉為效率和效益的追求。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長期食物短缺和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中國農業的發展思路一直沒有得到調整,還是單純追求數量的最大化。其結果就是造成了今天以環境惡化和資源過渡消耗為代價,生產了大量品質不高,沒有市場銷路的農產品的窘境。
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農業的發展目標必須從單純的數量導向,逐步轉變為效率和效益導向。因為,只有生產效率提升了,生產者的經濟效益才會得到提升,數量的充分供應,品類的豐富性和質量的保證性才能夠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才能夠得到保障。
小農經濟模式在中國沒有出路
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品質大保障必須是在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基礎上實現的。中國作為人口和農業大國,如果沒有發達的現代化農業作為保障,中國的糧食供應,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中國農業的核心是主糧作物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升,而不是經濟作物發展快慢和賺錢多少。如何在現有制度的框架下打破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式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迅速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業的保障供應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大事。
以“有機農業”、“自然農業”和“循環農業”等各種名目出現的小規模的農業,更適合經濟作物和地方特色的小作物、小品種,是中國農業發展的補充形式,但是不能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也不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大規模農業不會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中國由于現行土地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制約,幾千年的農耕史所形成的小農經濟形態,以及眾多的人口和耕地資源稀缺的現狀,使得中國在發展大規模和現代化農業的方面障礙重重,步履維艱。
除了在黑龍江農墾和新疆建設兵團范圍內,中國的農業不適合走歐美的大規模農業和農場的道路。再加上中國由于耕地資源的稀缺,耕地的價格高啟而農產品的價格低廉,社會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流轉費用,農業的投資率也達不到社會資本的期望值。因此,大規模的農業在中國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其施展的空間和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不會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為什么說“土地托管”是中國農業最適合的發展道路
土地托管是針對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幾種農業生產模式的缺點,通過農業生產一線人員反復實踐和討論修正,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的商業模式。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被廣泛的探索、實踐、宣傳和推廣。
在此之前,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外來大戶的承包種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原始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中國目前流行的主要模式。他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通過流轉成本,規模優勢,技術優勢,成本控制和風險控制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后,得到以下的結論:
流轉成本 | 規模優勢 | 技術優勢 | 成本控制 | 風險控制 | 總計 | |
商業化流轉 | 1 | 5 | 3 | 1 | 1 | 11 |
農民合作社 | 5 | 4 | 4 | 4 | 2 | 19 |
家庭農場 | 3 | 1 | 3 | 5 | 3 | 15 |
外來大戶承包 | 2 | 2 | 1 | 2 | 1 | 8 |
土地托管 | 5 | 4 | 5 | 4 | 5 | 23 |
綜上所述,土地托管的形式由于對于啟動資金和資本需求少,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能夠在不改變現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情況下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按照市場化的規律運作,其勞動生產率,種植和栽培水平,以及管理和經營水平都較高,抵御氣候和市場風險能力強,最適合中國現有國情和農業生產的水平,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什么是適度的規模化,它的標準如何界定
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與其它產業一樣,必須遵循其固有的規律。中國農業在未來不再會是原生態的自然經濟形態,不再是小規模的作坊式的手工生產,不再會是以高強度的勞動投入為代價的單純的數量化的生產。其發展規律與其它產業一樣,要經歷規模化、規范化,現代會和產業化的四個基本發展階段。
世界各國各地區農業的發展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有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大規模農業,有以東南亞、日本、臺灣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和精品農業等,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以一定的規模和標準化生產為基礎的。
多大的規模才是最適合本國和本地區的適度規模?這主要依據當地自然資源資源的稟賦,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 - 特別是土地制度和政策,以及歷史上所形成的農業經濟形態所決定的。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生產條件不同,土地破碎化的程度不同。總體來說,北方的適度規模要大于南方,旱田的適度規模要大于水田,主糧作物的適度規模要大于經濟作物。
根據“美來眾聯”的農業操作的實踐經驗證明,旱田的適度規模是在1500-3000畝之間;水田的適度規模是在500-1000畝之間。決定其規模的最核心的要素是:小型農機具的配套、操作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土地托管的核心內容有哪些
依托全程機械化服務是土地托管模式的核心切入點。以農業機械取代繁重的人工勞動,集中連片種植,以再整體技術解決方案,以及農資投入、農產品銷售和農業金融與數據完善服務的內容。具體說來涵蓋以下各個方面:
- 土地集中托管和服務的業務整合
- 農業生產、種植和經營方案的討論和確定
- 農業機械的配套和全程服務
- 農業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
- 農資產品的鑒定、選擇、配套、集采、配送和施用
- 農業生產的過程管理、監控的調整
- 農產品的集中種植、收獲、烘干、倉儲和銷售
- 訂單農業和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
- 農資貸款,農業金融租賃,糧食銀行,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
- 農業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
土地托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
首先,土地托管可以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承包和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從而幫助中國農業找到一條可以迅速實現現代化和產業化的捷徑;其次,土地托管可以通過土地的連片種植,快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應用和升級,把大量的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產業人口的轉移;第三,土地托管可以大大加速中國農業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進程;第四,土地托管可以實現相對標準化的操作,可以被迅速復制和推廣,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價值;第五,由于土地托管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的中的標準化操作,產品的質量可以得到保障,產品的可追溯性和農業大數據可以被實現。
產量增加 | 成本降低 | 效率提升 | 價值增加 |
產品的正確選擇 | 集中采購 | 機械化作業 | 品質、安全、可追溯 |
配套技術到位 | 資源共享 | 標準化操作 | 品牌價值 |
操作及時、專業 | 減少失誤 | 網絡化運營 | 農業金融與大數據 |
土地托管的理念是,通過農業生產、組織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帶動和提升中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解放勞動力,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加快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速度。
土地托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農業變得更簡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吾谷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