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只無形的手,指揮著各種經濟生產行為,而國家的調控政策則是有形的手。稻谷生產在托市政策這只有形之手的指揮下,已順利走過十多年,在未來的幾年內,稻谷托市政策或將在糧食政策的大舞臺上隱退或被替代,去除托市政策后將給稻谷生產和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時間會給出回答和證明,我們將拭目以待。
(一)逐步回歸市場收儲定價
經過連續幾年較大幅度的上漲后,稻谷托市價已成為“天花板”價,是市場的最高收購價;在大量廉價進口大米沖擊和終端消費不振的情況下形成了“稻強米弱”走勢,用糧企業盈利能力持續偏弱,入市收購能力有限,政策收購逐漸替代市場收購,形成了“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這種局面已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但并不是直接去除托市政策,而是在其他的糧食政策的配合下逐漸退出大家的視線。目標價格政策或將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的配套政策,它是在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支持政策,或將是稻谷生產的一枚“定海神針”,可以支撐住糧價大幅、非理性下跌。但目標價格的制定要切合當前稻谷市場行情,政策的出臺要慎之又慎,綜合考量,通盤測算,避免損害種糧農民利益,使市場和種糧農民出現過度反應,影響稻谷的正常價格走勢和生產形勢。
實行目標價格政策后,取消托市收儲政策,農民按市場價格出售稻谷,將推動建立糧食價格市場定價機制,并隨著目標價格合理確定而逐漸走向正常,恢復市場的收儲定價機制,市場發揮正常的價格調節功能。同時,促使稻谷市場價格逐步靠近國際糧價;從當前的匯率來看,如果人民幣匯率下跌,意味著大米進口價格上漲,進口利潤下降,將形成國內糧價自然“防護層”,可以抵御或放慢進口稻米進入國內,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市場價格機制的健康發展。
(二)大幅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近幾年,國家每年在托市稻谷的收購、保管上投入數百億元;拍賣銷售上,國家往往還需要“貼價”,價差有多有少,一般有年限和品種區分,但超期儲存的稻谷會有較大的價差。如國家已啟動的超期儲存和蓆茓囤儲存玉米交易,當前拍賣成交均價大概在1400-1500元/噸,與2013、2014年收購時2200元/噸左右的價差超過700元。從當前的市場行情來看,稻谷的拍賣也將復制這樣的情況。2012年、2013年收購的托市稻谷未能拍賣銷售出庫的,即將成為超期儲存稻谷,后期的拍賣價肯定將大幅度低于原收購價。稻谷的順價拍賣難以實現去庫存的目標,今后是不可能繼續實行的,大幅降價拍賣勢在必行,加上超期儲存稻谷,中間將產生巨大的資金缺口,而且這部分資金損耗沒有誰是直接的受益者,被消磨在時間、質量、市場三者之間的轉換過程中。托市的龐大資金投入和缺口都需要國家財政去支撐,可想而知,國家也承受著沉重的負擔。
一面是種糧農民的利益,另一面是如何減輕國家財政壓力,要如何兼顧,才能得到一個相對平衡點?改革當前稻谷糧食調控政策,取消托市政策或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減少托市收儲過程的中間內耗,為國家財政減負,甩掉包袱,輕裝上陣,騰出資金去做更多利于種糧農民利益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工作,進一步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實現農業大國的夢想。
(三)精準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對農民而言,拿到手里的收入才是真正的收益。過去的十多年,稻谷托市政策在保護農民利益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種植成本“地板價”和托市“天花板”價的情況產生,種糧農民的收益不斷受到擠壓,提高難度大,比較收益較低。如想要把國家財政在稻谷托市上投入的大量資金,通過各種方法更直接地補貼給種糧農民,精準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種糧農民獲得更多到手的真正收益,加大“糧食直補”或將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是國家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調動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包括將良種補貼、種糧直補和農資補貼合等其他支持保護性補貼,總體目標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農機補貼為例,在當下的種糧農戶家中,農機已經很常見,從耕種到收獲的犁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正在逐步取代人工耕種,一些種糧大戶家中的農機類型已基本配置齊全。曾經作為重要種糧工具、農民的好伙伴“耕牛”被擠出了田野,“老黃牛”在今后的農村也將少見。這種變化其中有大部分功勞都得益于“農機補貼”的實施。根據與多位種糧農民的交談得知,“農機”是屬于易消耗品,一般都是3-5年一換,日常還要保養、維修投入,好的農機是好幫手,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增產增收。為此,種糧農民希望農機補貼力度還能進一步加大。
在南方,以稻谷種植為生的農民,收入來源很單一,如不輔以外出務工等其他謀生手段,對天災人禍抵御能力較弱,一旦有意外情況發生極易致貧。所以,在實施種糧直補的過程中,可結合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給予種糧貧困農戶其他特殊性補貼,如“售糧交通補貼”、“售糧數量獎勵”,真正發揮糧食直補的“調節器”作用,助力扶貧工作,提高種植收益,幫助貧困農戶早脫貧。
(四)促進稻谷品種結構優化
在托市政策的保護下,優質稻谷與普通稻之間無法拉開價差,而優質稻抵抗自然災害的性能低,導致畝產較低,農民因而都愿意種普通稻,尤其是隨著托市價格的不斷提高,為實現最大收益,種糧農民在稻谷種子的選擇上把普通、高產的水稻作為首選。但隨著國民對“一日三餐”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大米需求品種結構已出現了大變化,優質米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普通大米,特別是其中的普通早秈米,銷售對象變窄、渠道受限,淪為其他用糧。稻谷供需之間的結構差正逐漸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了失衡的現象。根據了解,很多農民認為普通稻和優質稻收購價格基本沒有差別,都是以托市價賣到糧庫,除了自己吃的外全部都種普通水稻。此外,托市收購還導致一些糧食加工企業生存困難,難以實現其原本的收儲加工產能。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稻谷結構優化。
托市政策去除后,市場定價機制發揮作用,收購、銷售價格上能體現出稻谷的優質優價,“優勝劣汰,強者恒強”。 一是以需定產。在經濟利益的指揮下,將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逐步提高優質稻的種植面積,生產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稻谷;二是優勝劣汰。可以促使早秈稻等其他普通稻種植面積大幅減少或者消失,成為一些種糧大戶或合作社配置種植的小量生產品種,作為米粉等特殊用糧企業的訂單收購。三是平衡發展。加工企業能收購更多適合加工的優質原糧,并以地域為特色和區分,打造各自的大米品牌和銷路,形成農民生產、企業加工、市場需求三者“循環相對”的平衡發展關系。
此外,去托市后,稻谷品種結構優化,可推動優質稻儲備輪換購銷,適當提高優質稻儲備比例,優化儲備糧品種結構。同時,儲備糧還可以根據各省優質稻區域生產情況,按品種進行單收、單存、單獨出售,增強稻谷商品糧的一致性,有利于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提高糧食售價,增加農民收益。
(五)助力土地流轉形成規模
當前,農業土地流轉正在全國各地以多種形式進行著,但面對巨大的土地總量來說,存在著流轉總體規模偏小 、經營程度不高的情況,尤其是南方的丘陵水田,土地流轉大部分是以農戶之間的出租、轉包為主,靠農戶的自發和自愿為主,通過村集體或其他中介組織流轉的比例仍然不高,還需要進一步的推進和撮合。
未來稻谷商品糧的提供者或將是具有優勢的新型職業農民和合作社,他們將主導稻谷生產,發展現代稻谷產業,確保稻谷市場供應,而土地流轉、規模生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縱觀當前的國際糧食生產形勢,要想在稻谷生產上獲得更好的收益,必須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發展特色種植。
去除托市后,小規模的傳統種植的方式將難以大幅降低成本、保持收益,在綜合比較下,大多數無力和無心種植的農民將選擇放棄稻谷生產,把土地出租或轉讓,土地將向種糧大戶或合作社集中,這是稻谷種植形成規模的前提,也是推進鎮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土地流轉后,在政策調控的合理引導下,按照市場需要組織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推動種植結構調整,促使稻谷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特色化發展,有力地促進農村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當然,達到這種稻谷生產發展狀態還需要一些時間,迂回前進,需要參與者的共同努力。
誠然,去除托市后,短期內會減少種糧農民的收益,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必須經過的歷程,是一個舊政策走向新政策的陣痛磨礪,陣痛過后將給稻谷生產開辟新格局和注入新活力。同時,需要國家給予稻谷生產更多關注,完善各項涉農政策,進一步夯實我國稻谷生產基礎,提高稻谷生產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糧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