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人口,尤其是擁有技術專長、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謀求發展,使得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村莊形成一種房屋、土地被大量閑置的現象,被稱為農村的“空心化”現象。農村的“空心化”現象,既有利也有弊,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因此,應對農村的“空心化”現象,應揚其利而去其弊,進行科學的整治和改造。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現象;空心村
一、當前我國農村出現了顯著的“空心化”現象
眾所周知,由于建國后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致使城鄉差別始終得不到有效遏制,甚至更加增大,這就使得城市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收入要遠遠高于農村。出于人類趨利避害、求福避貧的本性,農村人口一旦有機會,就想離開農村,跳入城市。隨著農村人口,尤其是擁有技術專長、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謀求發展,使得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村莊形成一種房屋、土地閑置的現象,被稱為農村的“空心化”現象①。另外,由于我國的城市化滯后于非農化,迅速發展的村莊需求和規劃管理體制的落后導致了一系列的矛盾,致使村莊出現了外圍發展粗放而內部發展衰敗的現象。空心化的外在特征表現為村莊的人員減少、大量的房屋人去樓空、土地的荒廢以及周邊的環境荒蕪等現象。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影響著我國土地的使用與人口數量的平衡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利弊分析
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其作用既有利,也有弊,具有明顯的兩面性。
(一)農村“空心化”現象之利
1.資源占有量增加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教育資源等占有量小,隨著大批農村人口遷移城市,造成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土地資源、教育資源等農村人口資源占有量將會有所提升。例如,原先一畝田養活一家三口,隨著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可能出現一家三口耕種多畝田的現象;原先農村教育資源短缺,老師跨年級教學,現在農村人口減少,可以一個年級配備一名專業的全職老師,教育資源的占有量明顯提升。
2.給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20世紀80年代施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其經營具有分散性,不宜統一管理,制約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果要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勢必要走農村產業化及規模化經營的道路。隨著大批年輕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農民便不再依附于土地,而是從事收入更高的非農行業。留在農村的土地,自己無暇耕種,自然就有了流轉的需求。這樣,農村土地經營的主體就由原先家庭承包的農戶這一單一主體向企業、種植大戶、種植能手轉移,給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帶來有利條件,可使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投入到土地經營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為農村發展帶來鮮活的“外來血液”
我國傳統文化講究“落葉歸根”,農村人口無論是舉家遷入城市,還是家庭中單個爸爸或者媽媽進城打工,其對于農村出生地還是有很多的感情。他們跟原先的農村親友常會保持聯系、經常走動,遇到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常會回到農村老家團聚,遇到婚喪嫁娶等事,也要回家參與。他們在城市的闖蕩中,自然會提高技能、增加知識、開闊眼界。他們有的會回鄉創業,有的會扶持自己的親友相鄰,這自然會帶給農村一批新型的技術、人才、信息和資金,從而為農村發展帶來鮮活的“外來血液”,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空心化”現象之弊
1.造成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
“空心化”現象意味著大量房屋、土地閑置,所占用的土地得不到適當合理的應用。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使得原始的居住地方一直閑置,保持空心狀態,而中間暫時的實心的現象也會成為短暫而不穩定的。當人們又開始新的遷移,現狀的實心又會轉變為新的空心,使得空心依然是空心,而實心卻又變成新的空心地帶,導致更多的土地流失,這自然是土地的極大浪費。這種土地的浪費,又反過來加劇了土地的緊張。近幾年,許多村莊就出現了建房沒有土地的現象,使得有關部門在有限的耕地指標內不得不拿出一部分來解決建房用地問題,例如農村的水田、旱地等都有一部分被轉移為建房用地,從而又大大減小了農民耕地面積。
2.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空心化”現象對農村的建設發展也會造成相當大的不利影響。因為任何建設都需借助一定物資資源由人來進行,需依靠人才的支撐。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的轉移流失,使得新農村建設失去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撐,變得步履維艱。“空心化”現象也使得農民居住得比較分散,村莊的面積過大,從而給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重大難度,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造成農村人力資源的匱乏
由于農村的惡劣環境和發展空間的狹隘,與城市存在極大落差,很多擁有技術專長和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留在農村的勞動者,往往是年老體弱或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專業特長的人。有專業勞動技術與受過培訓的人,留在農村的是少之又少,這自然造成農村人力資源的匱乏,使很多建設無法進行。
4.使農村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大部分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都遷移到城鎮,使得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是兒童、婦女及老人。這就給孩子的教育問題和老人的贍養帶來難題,且給夫妻間感情的和諧、婚姻的穩定也帶來威脅。家庭傳統的定律被打破,被改變,傳統的農村家庭模式正因為城市的吸引而發生變化。各種矛盾沖突頻繁發生,不平衡、不和諧程度加劇,使得農村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三、農村“空心化”現象的應對策略
(一)對農村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對于空心村的整治,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考慮,根據具體的形式和情況,結合特定的城鄉關系,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對村莊進行合理的管理和規劃。事實證明,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農村改造的建設,規劃合理的改造模式,不僅可以改善整個村莊的合理用地,而且還可以改善空心村內部的結構體系,實現內部聚攏現象。對于村莊的合理科學的規劃,各級領導干部要根據自身村莊的特點,同時還要了解村民的意向,堅持民意民主第一的政策,組織各個領域的專家進行合理科學的改制模式規劃,實現農村面貌的改觀。科學合理的規劃,要堅持“偏遠向中間靠攏、農村歸并集鎮、集鎮向城鎮發展”的策略,按照控制綜合、布局合理、聚攏用地以及保護耕地的原則規劃城鄉建設,合理確定城鎮與農村的用地面積規模和結構模式。該填補的要進行填補,需要拆遷的要積極進行拆遷,一步步地推進農村建設,努力使零星村莊向城鎮靠近。同時,當地政府應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優化,選擇正確的農村改善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策,在民主的基礎上,實施合理的規劃。當地的傳統習俗和地域風情等,都是規劃的依據。同時,應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電力的搭建以及對外通訊的建設等,作出合理安排。
(二)大力推進農村法制化建設
空心村的整治需要相關政策法規予以指導與約束。在空心村的整治過程中,相關政策法的實施會起到指導和約束的作用。應在《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出臺空心村治理的實施意見與辦法,借此確立空心村整治的指導思想、方法、步驟,并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任務與責任,引導各地有組織、有規劃地開展空心村的整治工作。對于空心村的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施內容。因此,各級政府作為空心村的整治主體,必須把對于空心村的整治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長期規劃與工作內容之一。一方面,對農村居住地方的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并完善,合理科學地解決宅基地的多占、超占及強占現象;另一方面,對農村的宅基地實行有償轉讓制度,在《土地管理法》的基礎上,改善宅基地的利用狀況,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還要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制度進行完善。當前的土地使用權的債務以及利益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界限,限制了土地使用權的轉換。因此,對土地流轉政策的探索,必不可少,要大力促進和支持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的自動轉換。另外,適當的獎懲政策對于提高各級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有著促進作用,應獎勵在空心村的治理和改造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干部以及村民,以此保證空心村治理和改造的順利推進。
(三)實施多元融資策略
在空心村的治理與改造過程中,資金短缺始終是個重大障礙。因此,政府應作為主要的投入者,同時也應鼓勵社會多種組織和人員的共同參與。為此,首先,政府應加大對空心村建設的資金投入,進行財政補貼,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其次,農村的一些金融機構等也應對空心村的治理和改造實行小額貼息措施,或參與企業之間的合同簽訂,對空心村的村民實行貸款利率優惠。再次,政府與有關機構應對農民的建房進行積極引導。對于那些未經允許私自搭建過界的住房面積,有關單位應采取懲罰的措施;對于那些長時間閑置且無法居住、使用的危房,應督促其業主拆除或者是把宅基地歸還給村集體。另外,還應該采取積極的獎勵政策,對于那些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的民眾,給予土地應用上的優惠。最后,政府與社會團體、企業或是私人均可以參與投資空心村的建設與改善,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積極地鼓勵一些社會組織或是企業參與空心村的投資,并制定對此類機構或企業稅費減免政策。國家還應對那些偏遠的經濟很不發達的村落,給予有力的支持,并號召社會廣大群體積極參與。
(四)建立規范化的工作機制
整治和改造農村“空心化”現象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主要途徑是完善空心村改造工作機制,而完善工作機制又離不開對農村“空心化”現象作全面而細致的了解。對空心村的一些管理運行環節,應實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例如,管理、運行、服務系統的領導與決策、整合與協調、目標與責任、評價與反饋等環節,以此科學管理空心村的改造,優化空心村改造環境,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達到最佳的改造效果。對于空心村整治改造,其工作機制架構的完善,需要從多個方面參與,并讓每個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并互相協調配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考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