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的根與傳承者在鄉村,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在大多研究鄉村文化者屬于文化的殉情者,并非真正的文化傳承者,文化者所謂生活方式,言傳身教,為人處世的規則。當下中國的城市可能是最缺少傳統文化的地方,或者是最缺少文化的地方。所以我們城市人才經常要打造文化、塑造文化。鄉村與鄉村景觀保護是中國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最后堡壘。本文通過鄉賢計劃、運行機制、經濟產業、宗教計劃與城鄉計劃等五大方面初步論述了中國鄉村復興與景觀保護的可能途徑與振興計劃。
關鍵詞:風景園林;鄉村景觀;鄉村保護;鄉村復興
當下農村發展的宏觀邏輯思維:從農村發展到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與逆城市化在不同地域同時存在和發展,這是全世界農村與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是農村與城市人口、經濟的結構調整,也是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中國正處在高速城鎮化時期,大量農村人口要轉化成城市人口,因此大部分村莊要消失與廢棄(中國城鎮化水平要達到70%~80%);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逆城市化也開始發展,兼具城市與鄉村優點的棲居地、居住地會成為發展的重點,少量村莊再生,這也是城市與鄉村發展的必然,也是農村與城市人口、經濟結構的再調整。 隨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與高速城鎮化的進行,耕地取代了部分森林,城鎮取代了鄉野,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湖泊、沼澤地被圍墾,鄉村全面迎接工業與商業發展。人類的科技發展使得鄉村景觀的秩序與繁榮在當下變得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可視化。這也是城市居民向往鄉村景觀與棲息地的原因。
鄉愁是什么?誰還有鄉愁?留住老房子?保護舊的生態環境?保護原來生活方式?有人想回到從前?保留一個美學的表象與假象,讓城市里人偶爾來看一次?鄉建是要回歸清朝瓜皮帽時代? 鄉建是建設農民的生產、生活與休閑游憩的棲息地,不是專門為了游客和城里人偶爾來放松建設的郊野公園。鄉建不是幫助離開城市的人尋找鄉愁。鄉建是中國社會另一個集團的秩序重建,是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現代化建設。鄉村建設不是拯救,不是恩賜、不是扶貧、不是救星而是反哺、贖罪、恕罪。鄉建也不是無病呻吟,不是回歸小橋流水,而是農村、農業與農民的現代化,包括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的文明程度。 城鎮化的結果會使大部分的農村消亡,我們也不必惺惺相惜,扼腕嘆息,痛不欲生。農村建設和發展也是要與時俱進,建設新田園。建設可產、可游、宜居、可商、可樂的都市田園新模式。生活方式現代化是人們共同的追求,發展的足跡螺旋式上升,螺旋式回歸,從前已經回不去了。 我們已經摧枯拉朽地改造與破壞了幾乎所有幾千年形成的城市,資本現在正打著鄉建的旗號向農村進軍,農村的鄉土建筑與文化景觀環境可能正在遭遇全面的破壞,資本與權力的巧妙結合所向披靡。
1 中國當下鄉村與鄉村景觀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目前農村的現狀:人才極度缺乏,大部分人才與精英分子已經跳出農門,接受城市價值觀,不再回去;極少數農民自覺接受資本的理念,進入并利用資本,在農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大多數普通農民繼續受資本沖擊,失去方向,失去經濟生長點,失去價值觀、自信與尊嚴……城鄉一體化戰略似乎成了偽命題,城鄉兩大集團的利益博弈屬于不對稱博弈,鄉村集團缺乏利益代言人。 總體來講,鄉村空巢——缺乏人才、缺乏人、缺鄉賢;產業空心——缺乏農林支柱產業;農民空手——缺技術、缺話語權、缺主導權、缺主動權;精神空虛——缺信仰、缺靈魂、缺孝心、缺娛樂;經濟落后——大多數傳統的農業產業綜合效益低下,缺乏規模化、社會化、科技化與機械化,農業農民農村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多數拆遷農民首先是失去土地,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生產資料;二是失去工作與家園,失去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物質空間;三是失去精神家園,失去社會聯系與交往的親情紐帶,失去了靈魂的棲息地。
2)千百年來形成的鄉村人地生態系統將面臨破壞,特別是水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脅迫與污染,城鎮的污染向鄉村擴散[1]。傳統村落是風水的活化石,村落從選址、奠基到立木,是中國人的特有審美情節與建設儀式,是我們祖先景觀評價系統的展現與生存的經驗。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與環境的適應和發展演化,已經成為大地生命肌體的有機組成。山水格局,溝渠阡陌,護坡池塘,林木墳塋等景觀元素,都使鄉村生態系統維持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狀態。
3)鄉土文化遺產景觀將面臨滅頂之災,民間社會結構和信仰體系的破壞。鄉土文化遺產景觀是指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政府的文物部門保護,對中國廣大鄉村的景觀特色、國土風貌和民眾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間聯系,諸如古樹、古井、戲臺、道觀寺廟、宗祠家廟、古宅子、牌坊、街巷機理、古城墻、護城河,甚至一條小溪,一塊界碑,一條古道,一座龍王廟.一座祖墳,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認同的載體,也是他們的公共空間與居住環境,這些鄉土的、民間的遺產景觀,與他們祖先靈魂一起,恰恰是構成中華民族民間信仰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根基。
4)當前新農村建筑設計與建設缺乏個性。目前鄉建目標繁多,如歷史文化名村、美麗鄉村、幸福村、旅游名村、A級農家樂建設等等。政出多門,涉及農業部、建設部、國家旅游局等等,投資方式、體制與機制有待優化。鄉建規劃布局缺乏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缺乏鄉土氣息。尤其是規劃設計生搬硬套,缺乏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5)鄉村旅游的全面發展,對鄉村景觀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不可忽視。由于城市房地產投資市場的飽和與疲軟,大量的剩余資本沖進農村,加上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扶持,美術與藝術家的快速介入讓農村的建設成了另一個房地產市場,從農家樂、鄉村休閑到鄉村度假,如火如荼,逐漸形成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不可控制的局面。
6)在鄉建中存在著莫名其妙的浪漫主義情結。把貧窮品德化,把農村鄉村化,把落后浪漫化,這是粗鄙的實用主義文化語境中滋生出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浪漫主義。很多人都被那種“鄉村想象共同體”的景象所迷惑。我們大多人沉浸在歌唱中、想象中的牧歌田園,對現實的赤貧視而不見。在當下轉型期,中國只有農村,沒有鄉村。農村是經濟學意義上的,鄉村是審美意義上的。當下中國的農村不具備成為審美客體的基本特征。
7)當下中國內地大學還未見設置鄉村規劃系或者鄉村規劃專業。中國臺灣有的大學設立了有鄉村規劃系,因此當下中國內地的城市規劃專業或者城鄉環境與資源規劃專業重點在培養城鎮與環境資源的規劃利用人才。我們新農村建設由于缺乏懂得鄉村規劃設計的人才,以及社會實踐缺乏適當的理論、方法的指導,用城市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來建設新農村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完全破壞了古城鎮,請不要再禍害傳統村落景觀。
2 新中國(1949—)農村發展的歷程 1949年后中國農村發展至今,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79年期間的農村支援城市發展,屬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大量利用鄉村資源、人才、工農業剪刀差、戶籍二元制度來發展城市,掏空了農村的經濟與資源;第二階段是1980—2000年的土地承包,使得農民有飯吃,農村繼續支援城市發展,通過高考與招工掏空農村人才,通過廉價收購土地、拆遷農村家園等措施支撐城市發展;第三階段是2000年至今,城市開始反哺農村,通過取消農業稅、土地確權等措施發展鄉村。繼續通過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廉價收購農村土地、城中村改造與城鄉福利巨大差異吸引農民進城,繼續支持城市發展。老人村、留守村、空心村、廢棄村相繼出現。當下有很多農村,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打工經濟。
3 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與復興途徑 城市與鄉村的差異應該是棲息地與居住地的不同,應該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而不應該成為人工制造的隔離,反映在階層、種群、經濟社會地位、文化、價值觀、福利、權力等等方面;我們的城鄉是長久政策的產物,是制度制造的不公平的產物。戶籍制度是人為制造差異,制造等級,制造不公平,現在依然很難改變。戶籍制度有社會的慣性,其有附加值,城鎮居民有優越感。
農村是以農業產業為主體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的鄉村聚落。糧食安全不僅是中國的生命安全,更是國家的戰略安全。
農業國家如何搞現代化?現代化的誘惑、現代化的價值觀、現代化的指標、現代化的陷阱、現代化的實質以及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實現現代化的途徑實現現代化的措施,這些都是我們當下中國人值得認真考慮與研究的問題。 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復興計劃:一靠人才,二靠制度與運行機制。中國農村要發展,首先應該啟動中國的鄉賢計劃與戶籍制度的實際改革(再一次解放人的生產力)。其次,中國鄉村的復興還需要研究解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土地生產力,實行土地所有制多元化的可行性)、農村社會制度與氏族制度宗教與文化、中國農村運行機制(規模化、農莊、農場、牧場、林場、漁場)、中國農村的文化娛樂休閑設施等。
鄉村建設的目標-重建農村的社會秩序:
1)改變生產方式;
2)改變生活方式;
3)改變產業結構;
4)改變經濟狀況;
5)改變精神面貌;
6)改變生存方式;
7)改變人生命運。
鄉村建設的四大體系:鄉村建設現代與新型生活方式建立,尋找景觀基因-遺傳密碼-DNA雙螺旋結構[2]。
1)經濟物質生活:農田、人、家、村莊、生活與生產,這是田園耕織圖,生生不息的生命。
2)社會精神生活:家譜、祖墳、祠堂、廟宇、鬼神、宗教、儒釋道。出生滿月、祝福賀壽、婚喪嫁娶、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這是精神與靈魂的歸宿
3)人倫秩序生活:孝道、親情、民俗、村規民約、鄉賢鄉紳、倫理道德。這是物質與精神運行秩序的保障,也是鄉村社會的生態秩序。
4)機構組織生活:村委會、農協會、自助會、合作社、紅白理事會……,這是農村生產生活與休閑娛樂的組織保障。
3.1 人才計劃(中國鄉賢計劃)——社會福利的差異與娛樂環境差異 中國農村要發展,首先應該啟動中國的鄉賢計劃與戶籍制度的實際改革,再一次解放人的生產力。必須首先研究以下重要問題:未來農民是誰?中國農民人才培養計劃(鄉賢、鄉紳、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等等)如何預測與引導?未來居住在農村的會是什么人?農民的出路在哪里?農村的出路在哪里?農業的出路在哪里?需要培養未來一代有知識、有技術、有膽識的新型農民企業家。通過城鎮化的有序發展,讓大部分農民變成城鎮居民。需要國家層面制定新的國家政策,使得農民在受教育權、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創業、資金貸款、資本營運、發展空間等等方面逐漸與城市人有相同的待遇。
3.2 運行機制(土地改革與管理機制) 需要制定依農民為主體的發展機制研究,提倡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導向、自主發展的原則,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的自生機制研究,需要研究進行新的土地制度改革(解放土地生產力,實行部分土地私有化可行性研究,包括正在進行的土地確權措施)、農村社會制度(管理體制、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退休制度)與氏族制度宗教與文化、中國農村的產業運行機制(規模化、機械化、社會化、科技化及農莊、農場、牧場、林場、漁場)、中國農村的文化娛樂休閑設施規劃設計研究等。
3.3 經濟計劃(產業計劃) 發展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復合產業計劃,培育高科技農業產業,提高附加值,國家層面應該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增加對農產品生產的補償。鼓勵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社會化經營,培養一批農業產業工人。其中包括林特產業、畜牧業、養殖業、特種蔬菜、有機茶葉、花卉產業、苗木產業以及鄉村旅游和鄉村養老產業。目前國家鼓勵支持在鄉村發展旅游產業。幾乎所有城市周邊鄉村與有一定古村風貌的鄉村都在搞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鄉村旅游與鄉村休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收入,改變了鄉村景觀的面貌,改變了產業結構,改變了農民的職業與前途。但是鄉村旅游只是農村的附屬產業,不可能、也不能成為支柱產業。
旅游產業具有交叉、混合、網狀、模糊、非傳統、非線性、集成、復合等特點,屬于非傳統產業形式;它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脆弱性、非生產性、非真實性、模糊性、暫時性、非穩定性、混合性、爆發式、井噴式,存在十分突出的淡旺季[3]。旅游產業的高度集聚性會給缺乏城市基礎設施與游樂基礎設施的區域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脅迫效應。因此,鄉村旅游產業規劃必須進行嚴格的論證,必須進行科學規劃設計與建設,尤其是對于生態承載力與游人規模進行嚴格預測與管控。 如果決定要發展旅游的村鎮區域,政府首先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否則鄉村脆弱的生態系統很快會毀于一旦。鄉村旅游休閑的發展應該在如下領域作為重點發展[4]:鄉村觀光體驗項目、鄉村居住體驗項目、勞作體驗項目、風俗民情娛樂體驗項目、鄉村休閑與度假項目、鄉村養老產業項目等。
3.4 宗教計劃(文化傳承)
中國文化的根與傳承者在鄉村,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城市研究鄉村文化者屬于文化的殉情者,并非真正的文化傳承者。現在中國的城市可能是最缺少傳統文化的地方,或者是最缺少文化的地方。所以我們城市人才經常要打造文化、塑造文化。鄉村是中國文化保存的最后堡壘。 近幾十年的城鎮化過程,極其珍貴的鄉土文化遺產將面臨損毀,民間社會結構和信仰體系已經遭到脅迫與擠壓。鄉土文化遺產是指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門保護,對中國廣大鄉村的景觀特色、國土風貌和民眾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間聯系,諸如古樹、古井、戲臺、宗祠家廟、古宅子、牌坊、街巷機理、古城墻、護城河,甚至一條小溪,一塊界碑,一條古道,一座龍王廟.一座祖墳,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認同的載體,也是他們的公共空間與居住環境,這些鄉土的、民間的文化遺產與祖先靈魂一起,恰恰是構成中華民族民間信仰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根基。當下廣大中國鄉村的宗教信仰幾乎被西洋教占領,至少也是與佛教平分秋色,值得我們關注與深思。
3.5 城鄉計劃(城鄉利益博弈) 培養專門的鄉村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人才。 盡快在大學設立鄉村規劃設計系或者在城鄉規劃系、風景園林系設置鄉村規劃專業,中國臺灣有的大學設立了鄉村規劃系,內地大學還未見鄉村規劃系或者鄉村規劃專業,我們當下重點在培養國土、城市與環境資源的規劃利用人才。新農村建設由于缺乏懂得鄉村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的人才,以及社會實踐缺乏適當的理論、方法的指導,用城市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來規劃建設新農村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問題。當前新農村建筑設計與建設缺乏個性,規劃布局缺乏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缺乏鄉土氣息。尤其是規劃設計生搬硬套,缺乏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在唯GDP發展戰略的壓力下,鄉村的保護舉步維艱。經濟決定論占了上風,保護成了弱者的聲音。
鄉村規劃設計建設應該研究的重大項目:鄉村在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國家安全與糧食安全、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鄉村運行機制、鄉村生活方式、鄉村產業結構、鄉村建筑風貌、鄉村總體布局、鄉村的風俗民情與鄉規民約、鄉村規劃理論與方法、鄉村人口規模預測與需求、鄉村環境承載力等。 鄉村的發展戰略思路[5]:發展農村中的中間組織,建立農協會,發展經濟共同體,承擔市場風險,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幫助農民進入資本,幫助資本找到農民。讓城市認識農村,建立新型的城鄉二元體系。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瑞典和丹麥榜樣,建立農業合作社。學習以色列基布茲,建立集體農莊。采取可行的公司+農戶,商販+農戶,私營經濟“能人”等多種方式 。
4 當前鄉村景觀構成、重構與保護途徑
1)景觀大致分為鄉土景觀、政治景觀與新鄉土景觀[6]。
傳統鄉土景觀:尋常、普通、自由、靈活,正在消失,化作歷史。鄉土村落、民居、農田、菜園、風水林、道路、橋梁、廟宇、墓地。屬于普通人的景觀,草根景觀,農業文明的藝術結晶。 政治景觀:宏大、規制、正式、豪華、儀式,正在復制,泛濫成災。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茶馬古道驛站、古代都城、帝王陵園、儒家文廟、景觀大道、城市廣場、城市文化中心、大學城,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傳承不輟。 新鄉土景觀:自組織、適應性、暫時性,在行政與政治的‘整治’下艱難地、畸形地生長與存在著。社區公園、舞動廣場、街頭小吃攤、城中村繁華的街道、雜亂的農貿市場、都市菜園等等社會景觀,社會轉型時期的鄉土景觀,它具有機動性、適應性、對暫時性的偏好。
2)鄉村景觀研究的重要內容:鄉村景觀的構成與景觀分類、鄉村景觀與街道、街巷、建筑、鄉村景觀與建筑符號、鄉村景觀與文化(風俗民情、鄉規民約)鄉村景觀與自然山水、農田、農業、鄉村景觀與農民需求,游客需求、鄉村景觀與農林產業、旅游業、鄉村景觀與動植物、鄉村景觀與宗教等等。
3)鄉村景觀的重構:自然環境與風水格局,自然生態環境依托與再認識。生產景觀——春種秋實、一日農夫、瓜田李下、碩果累累;村落景觀——住宅、村落布局機理、戲樓戲臺、宗祠家廟、古樹、古井、學堂夜校、科普學堂、文化室、歌舞廳、圖書室、娛樂室……;風俗民情景觀——春節省親、端午祭屈原、宗教活動、文化娛樂活動、婚喪嫁娶、廟會趕集……。
4)通過生態控制線、綠線、生態紅線規劃與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水利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以及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網絡體系,包括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和城市及鄉村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是指對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關鍵意義的景觀元素、空間位置和聯系,包括連續完整的山水格局、濕地系統、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生態廊道體系,以及中國已經建立的防護林體系等等。
5)通過申報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建立鄉土遺產景觀保護網絡,保護中華民族民間信仰基礎。鄉土遺產景觀是指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門保護的、對中國廣大城鄉的景觀特色、國土風貌和民眾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間聯系。它們應該得到系統完整的保護,形成連續、完整的景觀網絡。保護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鼓勵以家族繼承的方式傳承手工業的民族技藝。
6)建立鄉土植物苗圃,培育鄉土植物,增加本土植物的種植比例,保護與保持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增強植物景觀的穩定性與地域特色。通過建立鄉村文化與鄉村景觀保護法規來確保規劃設計建設的管理單位、管理經費的落地與實施。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景觀天下工作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