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曉青: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求

[ 作者:劉曉青?江宜航?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28 錄入:王惠敏 ]

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大對革命老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布局、社會事業發展等要向革命老區傾斜,推進贛州、吉安、撫州等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要求江西以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貧困縣為重點,采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實事求是、真抓實干,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脫貧攻堅戰。時間過去快一年了,江西精準扶貧工作有何特點?面臨哪些困難?將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江西省委黨校江西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劉曉青。

革命老區貧困狀況形勢嚴峻

中國經濟時報:為何要特別強調革命老區的扶貧工作?

劉曉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考察29次,17次涉及到扶貧,其中有7次把扶貧作為重點考察內容,并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2016年元旦,習近平發表了新年賀詞,在講完2016年工作部署后,專門用一整段來講扶貧工作,他指出: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我們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全黨全國要勠力同心,著力補齊這塊短板,確保農村所有貧困人口如期擺脫貧困。

目前的農村扶貧對象數量及規模依然龐大,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復雜,扶貧開發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方面是我國的貧困狀況依然嚴峻,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基礎條件差,開發成本高,脫貧難度相當大,這些地區具有生存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等共同特點,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現實要求。習近平曾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準扶貧思想不是憑空而來的,其產生、發展是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特征等現實狀況提出的。在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時期,精細化的扶貧思想顯得尤為重要。

江西要打造全國脫貧攻堅樣板

中國經濟時報:江西精準扶貧工作有何特點?其脫貧攻堅目標是什么?

劉曉青:回眸“十二五”,江西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5年來,貧困人口規模大幅下降,全省貧困人口減少238萬,貧困人口下降到200萬,減少54%;貧困發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個百分點。5年來,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3%。5年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全省累計用于3400個貧困村村莊整治建設專項資金達到近30億元,完成了1.5萬個貧困村村民小組村莊整治建設任務,共有34萬群眾搬出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等生存條件惡劣地區,搬遷到城區、工業園區、鄉鎮和中心村。5年來,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全省扶助貧困戶子女參加職業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達20多萬人,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口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率先兩年實現脫貧,也就是說貧困縣基本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

即確保到2018年提前兩年實現2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90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和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到2020年,進一步鞏固發展精準脫貧攻堅成果,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把江西省打造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樣板區。

其中,2016年實現70萬人脫貧,500個貧困村退出,兩個貧困縣摘帽;2017年實現70萬人脫貧,1000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摘帽;2018年實現60萬人脫貧,1400個貧困村退出,17個貧困縣摘帽。到2018年,具備勞動能力但缺乏發展條件的貧困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當地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具有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當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戶重點保障,兜牢底線,使全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超過國家貧困標準的20%。到2020年,力爭使全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超過國家貧困標準的40%,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實施十大扶貧工程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經濟時報:有何具體舉措?

劉曉青:“十三五”期間,江西將圍繞“1234·10”基本思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即:咬定一個目標、處理兩大關系、健全三大機制、完善四大體系、實施十大工程,堅決打贏全省脫貧攻堅戰。

“一個目標”即要在2018年實現現行標準下2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90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和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兩個關系”即脫貧攻堅與區域發展的關系、開發扶貧與保障扶貧的關系;“三大機制”即脫貧攻堅考核機制、精準脫貧退出機制、扶貧資金投入機制;“四大體系”即政策支撐體系、組織保障體系、大數據平臺體系、社會幫扶體系;“十大工程”即產業發展扶貧工程、就業扶貧工程、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村莊整治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工程、生態保護扶貧工程、社會保障扶貧工程、健康扶貧工程和教育扶貧工程。

總的思路,就是優化涉農資金的供給機制,以減貧成效為導向,以扶貧規劃為引領,以重點扶貧項目為平臺,把目標相近的、方向類同的涉農資金統籌使用,核心就是要將資金的配置權下放到貧困縣。整合涉農資金:明確資金整合范圍是各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金。主要包括: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設施和水土保持資金、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農業技術推廣和補助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農村綜合改革一事一議獎補資金、土地政策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中央公益彩票支持資金、產糧大縣獎補資金、生豬牛羊養殖大縣獎補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補助保護資金、新農村建設資金、現代物流流通補助專項資金、成品油稅費改革收入支付、用于農村公路養護部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資金,以及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事業方面的資金,要結合脫貧攻堅任務完善資金安排使用機制。

精準幫扶面臨四大難點

中國經濟時報:精準扶貧難點在哪里?

劉曉青:其一,在精準識別方面,存在的難點主要在于貧困人口難以準確識別,并且出現識別偏差,導致精準幫扶對象出現偏差。貧困村的瞄準率比貧困縣的瞄準率還要低,村級識別不準確很難保證扶貧資金投向的準確性。在精準識別中主要存在規模排斥、區域排斥、識別排斥等問題。不同村莊的貧困戶有實際識別標準的差異。在精準識別上,存在“層級式”縱向識別與“參與式”橫向識別的矛盾。貧困戶的逐級指標分配導致部分貧困農戶被排斥,非貧困指標的采納導致識別精度下降,同時,識別標準附近的“臨界農戶”也難以確認。貧困人口難以識別,導致貧困人群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等難以識別的問題。

其二,在精準幫扶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

一是在扶貧資金使用上,存在資金用途排斥的問題,精準扶貧資金分配易引發上訪、精準扶貧資金有限;以及扶貧資金分散,管理分治,形不成整體合力,使用效率不高;扶貧資金整合困難,縣級自主權不大等問題。

二是在規??刂茊栴}上,因各地所獲得的貧困村戶指標和實際的貧困分布情況不一致,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貧困村戶因為政策上的規??刂贫慌懦庠诰珳史龀种獾默F象。

三是在思想意識水平上,鄉村內平均主義思想對扶貧資源實際分配上存在困難,貧困群眾參與程度較低,參與積極性不高,思想上沒有樹立信心和脫貧意識貧困戶的“標簽”成為顯現的福利資源后,由于在很多貧困村農戶間經濟差距不明顯,農戶要求平均分配資源的現象比較普遍。

四是在扶持項目上,沒有瞄準貧困人口,貧困農戶很難從精準扶貧政策中受益,扶貧項目和投資缺乏有效幫助貧困戶的機制,扶貧資金和項目管理體制不符合精準扶貧的要求。

除上述兩方面的困境之外,精準扶貧還存在需求排斥、入門排斥、市場排斥、專業排斥、團隊排斥、配套排斥、投入排斥等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市場化背景下扶貧難度增大,還存在政府行政管理與村民群眾自治的矛盾,政府主導檢測與社會參與分類管理的矛盾。鄉村治理現狀給精準扶貧實施帶來困難,村莊空心化趨勢讓貧困戶識別的社區監督機制難以實施,村干部隊伍老化和農村社會工作復雜化之間的矛盾突出。整村推進模式與個體脫貧要求不夠協調、人力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滯后明顯等難點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 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 | 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日韩精品双飞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