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口結對幫扶了一個村子,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把部分玉米大田調整為種植經濟作物。從立項到實施,干部們干勁大,但到種植時卻找不到人手,于是干部集中時間栽插種苗。田間管理同樣找不到人手,干部又花插著來管理。收獲時依然找不到人手,干部又集中來搞收獲。銷售時還找不到人手,干部只好讓機關買一部分,到市場銷售一部分。村民在干啥呢?種經濟作物復雜、費神,不太情愿。加上現在青壯勞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數上了年紀,誰還會跟你搞什么結構調整?這種保姆式扶貧,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干部干、群眾看”。
保姆式扶貧,最初是深得貧困戶叫好的。剛開始,貧困戶對隔三差五、逢年過節收到扶貧款,油鹽米面非常歡迎,也表示出了極度熱情,“干部真好”“想得真周到”……可久而久之,這種扶貧干部啥都為貧困戶想到的保姆式扶貧就不行了。
保姆式扶貧對真脫貧有害無益。
一方面,貧困戶對這種保姆式扶貧麻木了,也越來越不滿足了。每次發給貧困戶的扶貧物資,不僅沒有起到產生經濟效益的作用,而且讓貧困戶的胃口越來越大。而這些幫扶只能夠讓貧困戶“糊口”,根本改變不了貧困現狀,所以,貧困戶不但不感恩,反而會說“好好幫我干,我不脫貧你脫不了鉤,還拖你進步的后腿。”貧困戶背著手看扶貧干部干。
另一方面,貧困戶“不作為”“慢作為”也一點一點地消食著扶貧干部的激情。扶貧干部為貧困戶吃喝拉撒面面俱到,會消耗大量的精力,這本身讓扶貧干部越來越累;而貧困戶不冷不熱的反應也同時讓扶貧干部心里覺得累。慢慢的,扶貧工作的積極性也就不再高漲,甚至出現掛羊頭賣狗肉式的扶貧,出現數據造假等假脫貧現象。
所以,扶貧干部不是“萬金油”,更不是貧困戶的保姆。扶貧干部要擺正位置,建立與貧困戶合作伙伴的關系,在扶貧技術、政策上多給予引導,讓貧困戶成為勞動能手,鼓勵貧困戶脫貧的信心,讓他們有“窮則思變”的精氣神。因此,扶貧干部要當好“救火隊長”,而不是“保姆”。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機關事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