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人》寫的鄉村人生史故事是一個村莊的總體歷史(并超出了村莊邊界而涉及鄉鎮)。它從1949年一直到21世紀,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種人物,關注社會、政治、經濟、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問題。這一切,都使得這種“村莊史”尤其難寫。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鑒太史公寫《史記》的辦法,以人物傳記的方式來描述鄉村的六十年。
不少現代知識人,論及當代農民生活,常指責其物欲橫流、政治保守、自我中心、信仰坍塌、只在乎當下……這固有其深刻之處,但只講這一面,是偏見。事實上,當代農民同時兼具兩副完全相反的面孔: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現代經濟學“巫術”吞沒;試圖糅合利益算計與溫情脈脈,而常陷入尷尬或犬儒;虛無與超越相悖,卻能共生。鄉村經濟、政治、社會及信仰隱含了諸多悖論,但悖論也為人們以犬儒或包容的方式,將日常生活好好過下去,提供了基本理由。對他們,國治、天下平,才有家齊和身修,最后方得心正。此可謂,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的時候,希望才真正賜予了我們!
全書抓住的,無不是深深扎根田野“要命”的問題,同時又直入中國文化的內在機理。這體現了許多中國人類學家突破固有民族志描述模式,進行大理論思考的野心,和邁向人類學田野研究高境界的努力,對后學者應有重要示范意義。作者九年磨成此書,癡信“究天人之際”的文字能讓漢語讀者心有戚戚焉,受過中等以上教育者皆可通閱。
序言
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我身邊坐著一個年輕人。看到他胸牌上寫著“譚同學”三個字,我以為是一位姓譚的研究生在做會務。等到這位姓譚的“同學”和我說話時,我才逐漸意識到,他的名字就叫譚同學,是當年3月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后出站任教的老師。從此以后,我與譚同學的交往慢慢多了起來,幾次到中山大學,都得到他的熱情接待,而他每次到北京,也都要和我聯系。雖然這位譚老師的學問在不斷進步,漸漸已經成為一位頗有名氣的年輕學者,但人如其名,他始終像學生一樣,謙遜好學,從不懈怠。擺在面前的這本《雙面人》,就是他經過了多年田野調查之后,完成的一部“村莊史”的新著。
《雙面人》的研究對象,是位于粵西的一個鎮及其程村。讀著書中的鄉村史,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讀《陳村》的感覺。《陳村》的研究對象同樣是廣東的一個村莊,是三位研究者尚在很難進入中國大陸進行田野研究時,通過大量訪談陳村的香港移民而寫成的,屬于最早研究大陸當代村莊史的著作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很費勁地找到趙文詞等人合著的《陳村》英文版。那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村莊史研究,當時非常興奮,如饑似渴地把它讀完了。當時在國內還很少看到能夠如此細膩地“還原”一個村莊的當代歷程的著作。我當時覺得它非常了不起,自己以后的田野研究,也受到了《陳村》的巨大影響。但時至今日,二十多年過去了,國內外的類似著作已經非常多了,有大量的博士生在田間地頭尋找著他們的研究目標。一部描述性的村莊史已經很難再引起我們的興趣,我們更期待研究者能夠從田野研究中發現更多新的視角,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理論突破。譚同學的研究,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全書分成三部分:文本、閱讀、反思。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結構,本身就是對人類學村莊研究的一個反省,因為它其中觸及這樣一個實質問題:一本民族志的首要任務,是要還原村莊生活的全貌,還是要給它做出理論總結?人類學研究的生命首先在于鮮活的故事,故事的意義,需要理論闡釋與分析來點出,但理論又往往會破壞故事的內在豐富性。在微妙的現實生活面前,任何理論總是蹩腳的;但若沒有理論的提升,一個村莊的民族志研究,又與一本鄉村小說有什么差別呢?如果僅僅把田野中大量鮮活的故事當作理論闡釋的論據和例證,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就會被嚴重割裂;而我們總希望研究者在成功地描述了一個故事之后,能夠告訴我們一些超出故事之外的東西。相信很多做過田野研究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兩難,應星在他的《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里采取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即一方面完整敘述故事本身,另一方面獨立進行理論的分析。譚同學的這個三分結構,正是應星研究方式的發展。他的“文本”部分占全書的約一半篇幅,是對“村莊史”的全面描述,“閱讀”部分是從若干個角度進行的理論思考,“反思”部分則是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提升。這樣的寫作結構透露了作者的理論野心與洞見,也是使本書區別于時下眾多的村莊史研究的根本點。
《雙面人》寫的鄉村人生史故事,既不像應星的研究那樣,聚焦于一個矛盾相當集中的抗爭性事件,也不像我本人的自殺研究那樣,關注某一個具體問題,而是更像《陳村》,寫的是一個村莊的總體歷史(并超出了村莊邊界而涉及鄉鎮)。它從1949年一直到21世紀,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種人物,關注社會、政治、經濟、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問題。這一切,都使得這種“村莊史”尤其難寫。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鑒太史公寫《史記》的辦法,以人物傳記的方式來描述鄉村的六十年。面對這樣的研究范圍,這當然是一種更恰當的方式。
《雙面人》的第一部分,集中寫了六類人的傳記(若細分年輕一輩的故事,也可說是十類人的傳記),是這部鄉村史的經;而第二、三部分的理論思考,則是全書的緯。因而,這些傳記就非常重要。
傳記最先寫的是長期掌權、晚年卻變得貧困的集權干部程成仁,隨后寫的是起初積極投身政治、后來卻經商致富的農民老板程守義。這兩個人的故事,據說是程村的“本紀”,基本上勾勒了以程村為中心的鄉村歷史的主線。兩個人的經歷,都涵蓋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1世紀的各個階段,相互之間是對頭,最終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特別是在21世紀,最終的結局截然不同,但兩個人最終卻走到了一起,在程成仁寂寞貧窮的晚年中,最關心他的卻是當年的對頭程守義。
隨后的一章“知識分子”,寫了程守德和程守智兩兄弟,因為他們“一家人”都被認為是程村的知識分子。兩兄弟是讀書人,身上具有農村知識分子的很多特點,最終要么是不由自主地卷入地方政治,要么是積極參與宗族事務,詮釋著這個自稱是程明道后人的理學之鄉的現代命運。
“威權官員”一章寫的是程成信的人生故事,在某種意義上也應該屬于程村的“本紀”。但與前面幾個人不同,生于1950年的程成信,明顯屬于完全由新中國培養出的一種干部。他有過當兵的經歷,但轉業后卻回到了村里,靠程成仁帶著逐漸進入仕途,而他所面對的已經完全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經濟、政治格局,與程成仁一代完全不同了。
最后兩章傳記寫的是一般老百姓:“普通農民”和“年輕后生”。
生于1941年的“普通農民”程守寬,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六十多年的鄉村歷史。他既參加過20世紀60年代政治運動的武斗,也經歷了改革以來的掙扎,直至錯過了發財的機會,而最終在不公平的現實中,徘徊于各種宗教(場所),與村莊精英們的生活形成一種補充與對照。
“年輕后生”一章則描寫了程村的若干個年輕人。與前面幾章寫的老一輩相比,其人生經驗既有相當程度的延續性,也有非常大的不同。程福稻是程守義的兒子,他繼續著程守義的傳奇,通過經營石材而發家致富。程守義的兩個女兒則經營服裝生意,也做得規模很大。而程守德的幾個子女代表了鄉村多數的年輕人,加入了打工的行列當中。程守智的女兒程敬嫻則屬于極少數仍然留在鄉村里干農活的年輕人之一。
作者通過描述以上不同類別的人生史,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廣闊面貌,讓我們看到一幅傳統與現代錯綜交織的復雜生活圖景。這種寫法的最大好處是,由于作者的分析與解釋并沒有干擾鄉村生活史的敘述,第一部分展現出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復雜性,為讀者留下了相當廣闊的解釋空間。而作者本人隨后給出的解釋,只不過是多種可能性解釋中的一種。
作者的解釋與分析,即第二部分“閱讀”和第三部分“反思”。同樣是分析,為什么一定要分為兩部分?這是《雙面人》的又一個特點,既有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也有對更高問題的反思。
“閱讀”部分包括“農工經濟”“善惡政治”“社會分合”“信仰有無”四章,分別分析了鄉村生活中經濟、政治、社會、宗教四個方面的情況,可以說囊括了鄉村生活的所有重要內容。在這一部分,作者充分參考和繼承了四個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獻綜述相當全面、細致,觀點也富有洞見。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大綜述、大對話。
如果說第二部分是對現有研究的一個繼承和發展,第三部分“反思”則是本書非常獨特的一部分了。這一部分分為“生活哲學”“天人之際”“古今之變”三章,試圖對鄉村故事進行更全面的提升。“生活哲學”一章分別討論了和鄉村生活有關系的各種關于“人”的理解;“天人之際”一章則討論了生活中的各種“理”;“古今之變”一章,可以看作全書點題性的結論章,揭示了《雙面人》所聚焦的最核心的問題:鄉村生活中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和沖突。
從第三部分章節的命名來看,作者受太史公的影響呼之欲出。在我看來,立足于現實生活,但是由此可以進入對更高問題的思考,是人類學田野研究的最高境界。我們所熟悉的歐美人類學大師無不如此。譚同學在這方面的努力,無疑有著相當值得敬佩的地方,而他所抓住的,當然是現代中國鄉村人類學研究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究竟如何在扎實的田野資料的基礎上來思考這些大問題,應該也與其對寫作方式的思考有著莫大的關系。正是因為將鄉村人生史的描述與理論闡釋分開,全書才獲得了更多的空間來在理論上有更自由地展開。而這三章的理論分析又無不緊扣前文的鄉村人生史敘述,讓人讀起來不會有割裂感和生硬感。
作者的這一努力,體現了中國許多年輕人類學家突破固有的民族志描述模式,進行大理論思考的野心。而書中抓住的問題,雖然看似抽象,但并非憑空而來,無不深深地扎根于前文的田野經驗材料,同時又蘊含中國文化的內在機理。這一努力對于以后學者的進一步思考,應該會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總之,對于關心當代中國鄉村命運的人,《雙面人》是一本很好的讀物,既能給人描繪出一幅廣闊而色彩斑斕的鄉村生活畫面,也能在理論上給我們深層的啟發。因此,我們也必須恭喜譚同學,在學術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而對于未來的研究,我有一個小小的期望是,或許可以更集中地聚焦于一個專題,相信那會在新的起點上,使經驗描述與理論思考都呈現更大的力量。
吳 飛
2016年10月
目錄
程村示意圖 親屬關系圖 前 言 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章 理學古村 一 舊村 二 新居 三 鎮官 四 村干 五 族老 六 群眾 |
第二部分 閱讀 第八章 農工經濟一 小農 二 半農 三 半工 四 發展 五 消費 六 市場 |
第二章 集權干部 一 出頭 二 回村 三 當權 四 困頓 五 殘年 六 蓋棺 |
第九章 善惡政治 一 鄉政 二 村政 三 自治 四 官治 五 派系 六 做主 |
第三章 農民老板 一 參政 二 脫貧 三 致富 四 享樂 五 安家 六 真我 |
第十章 社會分合 一 鄉土 二 家庭 三 自我 四 親屬 五 分層 六 結合 |
第四章 知識分子 一當家 二 黑參 三 溫飽 四 宗親 五 村務 六 身心 |
第十一章 信仰有無 一 人倫 二 祖先 三 神明 四 基督 五 命義 六 超越 |
第五章 威權官員 一 村企 二 城建 三 掘地 四 政商 五 站隊 六 官運 |
第三部分 反思 第十二章 生活哲學 一 人生 二 圣人 三 罪人 四 俗人 五 病人 六 農人 |
第六章 普通農民 一 自由 二 掙扎 三 公平 四 三教 五 一神 六 性命 |
第十三章 天人之際 一 物理 二 治理 三 群理 四 心理 五 道理 六 命理 |
第七章 年輕后生 一 投資 二 打工 三 晃悠 四 守土 五 育人 六 命脈 |
第十四章 古今之變 一 雙面 二 圣俗 三 受困 四 治國 五 齊家 六 立命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后 記 |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學之思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