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農業從業人員結構、農業生產規模和經營方式的變化,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明顯存在著知識結構老化、人才資源流失、服務與需求脫節的情況。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必須深化對農技推廣工作規律的認識,創新方式方法,著力補齊服務短板,努力發揮公益性技術推廣機構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支撐作用。
一、正確認識農技推廣工作的規律,把握農技推廣工作的重點
我國國家主導的農技推廣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開始全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逐步形成了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商品生產組織形式的多元化,政府農技推廣機構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與農業技術需求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農技推廣工作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改革開放初期(時間段應當為1980年代至1999年),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的特點體現在“傳授”上。以技物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授,在當時的條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導致了弱化公益性功能等弊端。
2.經濟發展騰飛期(時間段為1980年代至2010年代),農技推廣服務體現在“示范”上,“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在這個時期,農業公益性技術服務,需要逐漸退出經營性服務領域,集成技術力量,將成熟的技術組合配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模式,供農業生產者借鑒參考。但是這一時期的農業科研與生產脫節現象也較為嚴重,帶來很多應當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如農村面源污染和食品質量安全等。
3、互聯網時代(2010年代至今),農技推廣服務體現在“分享”上。進入2010年代后,農民獲取信息和技術服務的多元化渠道已經建立,新型農民的技術服務需求已經不滿足于公益性服務的示范功能,服務的方式和內容也必須進行創新。盡管農業獲得的信息量大,渠道多,但是,新形勢下農民的服務有兩個重要的限制,一是受區域和個人認知因素的限制,信息的渠道亂而無序,無用的信息也會消費很多的時間,迫切需要公益性的機構來幫助判斷;二是大量的時間獲取片斷化的信息,成本較高,需要公益性的機構進行集成整合,從而降低時間和生產成本。三是多渠道信息間接化的認知缺乏實證的內容,讓信息更多地具有不確定性,需要有實證經驗的人員進行交流分享。這時候公益性的技術服務機構必須由示范帶動而轉向分享服務上。
二、新時期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如何做好分享服務
1、分享服務的內容。所謂分享服務是將現代農業技術進步成果,運用現代傳媒手段,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分類,示范應用,全面系統、客觀真實地呈現給服務對象,方便服務對象選擇使用,改進生產行為的過程。這里有四點必須要把握:一是服務對象是現代職業農民,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自主性,不能越俎代庖,替農民做主;二是服務技術的內容豐富集成,能最大程度體現現代科技成果,既包括農業技術,也包括農業生產經營,甚至包括家庭生活;三是這些科技成果有利于改進品質,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具有提高效率、生態環保的要求,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四是技術成果體驗者的共同參與,包括研發者、實踐者、學習者、參與者,是一個互動交流分享的過程。
2、分享的方式方法。根據分享式要求,分享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大數據,建立專業化知識的數據庫。根據不同的品種技術需求或者經營管理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內容,結合地方農業生產要素資源,匯總收集資源信息,開展針對性的服務。二是組織開展農民自身的交流學習會。讓同類產品的生產經營主體、加工銷售主體等從業者主體,一同在技術推廣人員的組織下,進行互動交流,互相取長避短,取得借鑒。三是舉行專業性的研討會和展覽會,將行業知識成果和實物成果能夠集中地展示,供農民進行自主選擇。
3、分享服務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一是要當好調查員,加強統計分析,了解掌握本地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戶技術應用狀況、技術服務的需求。二是增強對現代科技的保鮮度。能及時跟蹤和把握行業科技進步現狀,同時對適宜本地區推廣應用的技術進行判斷。三是能夠分析和觀察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細節。了解個性化的科技需求,關注細節的變革和提升。四是要會使用現代科技手段。五是能與農民打成一片,講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六是能從生產現場提出問題,與指導對象共同研究對策,尊重農民的經驗,讓農民多說,同心協力解決問題。七是自始至終負有責任,持續跟進推廣過程,以獲得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三、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公益性技術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
1、正確認識當前農技推廣工作的新特點,及時創新推廣方法與方式。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既肩負著拉高整個社會技術水平底線的職責,又有著如何提高服務效率的問題。公益性的技術推廣工作必須把握推廣工作的規律,適應服務對象的需求變化,創新技術服務的方式和內容,不斷加強自身的改革和能力建設,更好地提高服務效果和服務效率。
2、建立公益性教學科研推廣制度性安排,確保發揮科研在技術推廣與進步中的支撐性作用。從本質上,農業科技進步依賴于公益性的技術科研機制的研發成果,公益性的研究本質是降低農業科研的公共成本,補齊市場無法獲得回報的基礎性科研的利益缺乏。從我國農業科研的實際情況看,目前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科研與推廣嚴重脫節的情況依然嚴重。當務之急是改革農業科研院所的考核機制,建立面向行業需求的研究機制,成果無償由推廣部門進行推廣或者與生產主體分享。
3、促進科技人員的有序流動,培養復合性的農業科技人員。人員的流動帶來技術與信息等的自然流動。在公益性的機構內部實現人員的制度性輪崗是完全能實現的。從國家層面上講,可以促進政策主管部門與技術推廣部門、推廣部門與科研部門的輪崗交流;省級層面可以打通推廣與科研部門之間的人員流動通道,在縣一級,可以打通管理部門與技術推廣部門之間的流動通道。人員的流動增加隊伍的活力,也利于技術推廣人員更多地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多崗位的積累,有利于帶頭實行分享服務機制的建立。
4、加強以縣城為中心的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縣城是農業發達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人為本的科技推廣與服務機制既要突出滿足個性化服務的要求,同時也要把推廣人員的個人家庭訴求充分考慮到。由于交通發達和推廣人員收入水平的提高,基層推廣服務完全可以依托縣站及區域設置的中心服務站來完成。區域站采取人員和工資由縣站管理和發放,工作地點在指定區域,與縣里的工作人員可以定期輪崗,讓推廣人員能安心工作。減少鄉鎮站設置,增加服務站的人員數額,也有利于形成整體合力,提高投入的水平和質量,也能更好地組織科技資源,為規模化的農戶提供優質服務。
(作者單位:安徽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2-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