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指出,要研究和完善糧食政策,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筆者學習這番話后頗感意義深遠,特就這方面問題進行闡述與討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耕地取得糧食生產快速增長
我國屬人多地少國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人口是5.4167億,擁有15億畝以上耕地,人均占有耕地2.8畝,只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1/3。種植糧食面積為16.488億畝,平均單產只有69公斤,總產2264億斤,人均占有糧食209公斤。從新中國成立初到改革開放前,強調“以糧為綱、全面發展”,促使1949-1958年連續10年糧食增產。總產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264億斤提高到4000億斤,單產從69公斤上升為123公斤,總產與單產幾乎翻了一番。在1967-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糧食生產出現一定下降和停滯,但后期在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方針,并加強了工業對農業的支持,使糧食生產得到恢復增長。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我國經濟改革的序幕,農村率先進行改革。此后就始終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狠抓糧食生產。因而使得1979-1984年的糧食生產連續6年快速增長,并帶動整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1984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到8146億斤,單產提高到241公斤,比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糧食總產6095億斤、單產169公斤分別增長33.8%和42.6%。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我國人口已從新中國成立初的5.4億多逐漸增加到12億左右,人均耕地從2.8畝減少到不足1.4畝,盡管如此,但在1996年全國糧食總產卻突破了1萬億斤大關,按12億人口計,人均占有糧食416.6公斤,提前實現了初步小康溫飽型人均400公斤糧食的目標要求。
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重新出臺一號文件,將解決“三農”工作提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取得連續12年糧食豐收。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上升到12425.7億斤,如按13億人口計,人均占有糧477.9公斤,為實現全面小康人均年消費糧食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糧食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經驗
回顧我國六十余年糧食生產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50年代是開荒造田擴大種糧面積與提高單產并舉,以后則主要依靠提高單產。統計1949-2015年的67年中,糧食增產年份約占70%左右,減產年份為20%,其余為徘徊年份。從中可以看出,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抓糧食生產。我國糧食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經驗有如下幾個方面:
大力積造、施用農家有機肥和增施化肥,為糧食增產奠定了物質基礎。從上世紀50年代至改革開放前,耕地種糧基本上以施用農家有機肥為主,很少施用化肥。改革開放后至90年代中期前,因化肥見效快,施用量逐漸增加,以農家有機肥與化肥搭配施用。而90年代中期后,因農村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基本上全施用化肥。
興修農田水利,改善種糧耕地的生產條件。由于我國水和耕地的資源分布很不協調,長江流域以南水資源約占全國的70%,耕地面積只占全國的31%;而長江流域以北水資源僅占30%,耕地面積卻占69%,北旱南澇現象嚴重。建國后經數十年艱苦努力,疏浚整治了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水系的河道,擴大農田灌溉面積與防洪排澇,極大減輕了糧食生產的旱澇災害。
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擴大耕地糧食種植面積多熟制和間作套種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一大優勢。長江以南地區就以改善水利條件進行了稻田單季稻改成水稻-小麥或雙季稻;長江以北、黃淮海地區由一年一熟逐步發展成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則將雙季稻改為早、晚稻、小麥三熟制。由于耕作栽培制度的變化,到1987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已提高到151%。
培育推廣糧食高產新品種與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相結合,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建國后,農業部組織各省市在全國范圍征集農家品種,成立品種資源研究機構,并同時引進國外種質資源,開展糧食優良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對各個時期糧食增產起了重要作用。
使用新式農業機械,發展農業機械化,對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農業生產工具,首先創辦機械化國營農場,并試辦拖拉機站,為發展農業機械化創造條件,進而發展到大批量生產聯合收割機和機引農具,使糧食耕地機耕機收面積不斷擴大,為緩和農事季節矛盾,適時收種,全年好收成創造了條件。
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糧食作物病蟲害,保證豐產豐收。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因防治大面積蝗蟲危害需要,成功研制六六六粉并應用,使千年蝗害在數年內得到有效控制;南方水稻螟害防治采取“栽培避螟”和藥劑防治并重的辦法。隨后在發展化學農藥過程中向高效低毒方向發展,并帶動了施藥器械的生產和施用技術水平的提高,保證糧食豐產豐收。
當我們在總結數十年糧食生產快速增長經驗的同時,也應看到其中幾次較大減產的失誤。減產的原因,除受氣象災害影響外,大部分是由于對當時糧食連續增產后的形式過于樂觀,采取了不當措施造成的。例如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的1949-1958年糧食連續10年增產后,對1958年農業“大躍進”中“高產衛星”信以為真,主張“少種、高產、多收”,并試行高級人民公社按需分配,吃大鍋飯不要錢。接著就遭到連續三年糧食嚴重減產,1960年全國糧食總產從1958年的4000億斤降至2870億斤,降幅達28.3%,農村人均占有糧食只有206.5公斤,比1957年減少30%,除去種子糧、飼料和工業等用糧,口糧更少。一些地方不得不用瓜、菜和其他食品充饑,導致浮腫病大量發生,甚至出現餓死人的慘景。這些正反兩面的經驗,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都值得我們認真吸取和銘記。
進一步認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意義,確保有效舉措實施到位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人口增加,糧食增產與人均耕地減少的矛盾,會日益加大。不僅如此,由于近些年來為奪取糧食高產而采取了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進行大水漫灌等高生產投入,加上農民為搶季節種下茬作物焚燒秸稈,導致耕地資源受損,不少地方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耕層結構破壞,土壤板結,蓄水保肥能力降低,引起水土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破解這一難題必須抓住恢復、提升耕地質量這個環節,并與科技改革創新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耕地產糧的綜合生產能力。所謂耕地質量高低,是指其土壤肥力的狀況,即在無生產投入時的產糧能力。目前,我國耕地糧食平均單產接近400公斤,無生產投入的產量約200公斤,占50%,但占耕地2/3的中低產田,產糧能力要小于此數,可能只有150公斤左右。由此說明,改良、提升中低產耕地的土壤肥力更加重要。以下就如何恢復、提升耕地土壤肥力與科技改革創新相結合的有關問題進行闡述。
利用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我國各地不同土壤類型、級別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差異較大,其中東北黑鈣土高達6%~8%;而西北旱地沙化的土壤不足1%;南方水稻土2%以上;中部一般為1%~2%。根據我們2010-2013年在安徽淮北亳州市渦陽縣陳大鎮孫老家村的安徽農業大學科研基點進行千畝砂姜土壤小麥-玉米3年6茬秸稈全量還田的對比試驗,測定結果,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1.5%提高到2.2%,其土壤養分中有效磷明顯提升,全氮含量亦有所增加。土壤容重也得到降低,使耕層結構變松軟,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提高17%、15%。充分說明利用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是恢復、提升耕地土壤肥力,最終獲得糧食增產的有效途徑。
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及改進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據統計,全國化肥年施用量已由2000年的3000萬噸增長到目前的6000萬噸,化肥利用率僅有30%,與西方發達國家50%相比,差距較大。我國化肥利用率之所以很低,和施肥方法不科學有很大關系。例如北方旱地施肥后進行大水漫灌,南方水田普遍采用遍地撒施肥料,致使大量肥料流失損耗,既引起水土污染,又帶來種糧生產成本增加。近幾年,我們在安徽淮北地區將當地長期采用的種麥前基肥撒施改為機播行正位深施,既省工、時,又收到集中用肥效果,使化肥利用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充分利用地區水資源,改變大水漫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小麥是北方主要糧食,在華北地區生長期間很少降雨,生育期200多天中易受秋、冬、春干旱的影響,需多次灌水方可增產。據統計,小麥用水占北方農業總水量的70%以上,由于超量開采地下水,華北地區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群,成為世界上4個嚴重缺水地區之一。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在河北省吳橋縣研究推廣的節水體系,將小麥傳統灌4~5次水減少到3~2次,起到了節水增產效果。但因采用大水漫灌,用水量大,肥效降低,生產成本高,需要加以改進。可考慮用噴灌、田溝滲灌或滴灌等方式代替,則更為節水高產。這就需要一定資金投入,應列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給予支持。
淮河流域也屬北方小麥主要產地,該區域降水較華北要多,小麥生育期降水約350~400毫米(9月下旬至6月上旬),基本上接近小麥一生需水,但由于降水不均,會出現季節性旱情,尤其是經常出現的夾秋旱天氣,影響小麥播后出苗。加上該地區砂姜土壤比重大,耕性差,地難整碎,失墑快,增大了種麥出苗的難度,已成為該地區小麥生產上存在的技術瓶頸。農民傳統做法是等雨播種或播種前后造墑、補墑,也是大水漫灌。近些年,我們根據伏雨秋用理念,將原用的半冬性偏春小麥品種調為半冬性偏冬(弱冬性)品種,抓住10月初上旬土壤適墑早播,無需造墑或補墑,獲得一播全苗,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水資源,又能早播培育冬前壯苗,為小麥穩產增產打下良好的前期苗情基礎。
大力研發現代農業裝備,實現農機、農藝緊密結合。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機制造與應用,在推動糧食生產發展中已取得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有待提高的問題。現以淮北旱地種麥的農機為例,首先,在耕整地、播種機械方面,由于功能比較單一,作業次數增加,既費工時,又多耗能,加大了生產成本。同時因多次作業,機械的碾壓造成土壤緊實,使得表層土壤難形成疏松通氣狀態,影響播種后的出苗。其次,是收割機械,在收割過程中損失率較高,一般都大于5%以上。至于田管機械,包括田間追肥、植保防治以及灌水、排澇等,也存有許多不夠完善之處,需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我們按照農機、農藝緊密結合原則,在安徽淮北地區針對砂姜土壤耕性差、阻力大的特點,研制了多功能一體式機具,經不斷試用改進,可對前作玉米在9月底10月初機收玉米后粉碎的秸稈趁墑進行直接還田、旋耕、深施肥、播種、鎮壓一次性作業,達到播后一次出全苗,大大節省了農機能源消耗,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及種子播量,深受農民歡迎。
加快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速度,確保國家糧食絕對安全。前已述及,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以人均年消費糧食接近480公斤計算,2020年人口增加到14.5億,糧食總需求量為13920億斤;2030年前后人口增加至15億,則上升到14400億斤。和2015年創下的歷史最高產12425.7億斤糧食相比,缺口為1494.3億斤~1974.3億斤。怎樣解決糧食缺口?一是依靠從國外進口,二是立足于國內自給。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極其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解決糧食缺口立足于國內自給可能更為牢靠。歷史和現實經驗都告訴我們,糧食增產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國家發改委已明確在全國建設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所謂高標準農田,首先就是要達到真正解決旱澇保豐收的標準。近些年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較大面積的小麥600公斤/畝、水稻700公斤/畝、玉米800公斤/畝事例,都是要求農田無旱、澇的影響。當然,過去是在拼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受損和高投入化肥、農藥的條件下取得產量的提高,而現在則要轉變為節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促使糧食生產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以適應國內市場對糧食的需求。
作者系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