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山東省J縣的調研分析
摘要:農村基層干部是黨的農村事業的骨干, 其素質的高低對我國農村發展至關重要;文章通過對山東省J縣的調研, 從個性中尋找共性, 發現現實中的農村基層干部狀況不容樂觀, 且處于較為脆弱甚至缺乏發展后勁的狀態, 深入分析農村基層干部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提出相應的對策, 以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素質。
農村基層干部是指工作在鄉鎮、農村的干部。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 是以村級的基層干部為主體進行研究分析。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 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一、我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現狀———以山東省J縣為例
農村基層干部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J縣為分析基礎, 基本可以體現我國農村基層干部的共性問題。
首先, J縣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基本情況。J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截至2017年年初, 轄21處鄉鎮 (街道) , 1260個行政村, 總面積1952.42平方公里, 總人口約113.3萬。J縣在上一次換屆后, 選舉產生新一屆的兩委成員有大約有1500名, 其中, 村黨支部委員862人, 村委會成員858人。
第一, 年齡結構。在這1500名村干部中, 年齡在35歲以下的只有27人, 占干部總數的0.18%;年齡在36~45歲的村干部中, 有366人, 占干部總數的24, 4%;46~54歲的干部有648名, 占據了干部總數的43.2%;55~59歲的農村干部有275名, 占比18.3%;60歲以上的村干部有184名, 占干部總數的12.3% (圖1) 。
第二, 學歷結構。在對村干部文化程度的分析中, 在這1500名村干部中, 并無本科以上的學歷, 大專學歷有9名, 僅占0.6%;中專學歷的有45名, 占比3%;高中學歷的438名, 占比29.2%;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比67.2%, 有1008名 (圖2) 。
其次,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 J縣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選拔渠道、職責定位、薪資狀況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具體表現在:
第一, 年齡結構不合理。我國現在的農村, 常被人戲稱為“386199”, 即現在的農村, 以婦女, 兒童以及老人為主。越來越多的年輕、高素質的人員紛紛外流, 失衡的勞動力結構決定了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在通過對J縣1500名村級基層干部的調查分析中得出, 年齡在37歲以下的青年干部僅僅只有27人, 在這1500名村干部中, 僅僅占比0.18%。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184名, 占比12.3%。
第二, 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在對這1500名村干部的調查分析中, 本科學歷及以上層次的為零, 大專學歷的也僅為9人, 占比0.06%。在對年齡結構分析中也得出, 高素質、年輕化的知識分子或者不在農村發展, 或者通過錄用考試, 去往更高一級的政府機關。留在村級干部隊伍中的, 往往只擁有中學學歷。
第三, 選拔渠道過窄。大部分的農村干部是都是從本村的農村居民中選舉產生, 并且農村基層干部本身還是農民, 擁有較高學歷的年輕人不愿回到農村擔任基層干部。因此, 大部分的農村基層干部都是從相對平庸的人員中選拔而出, 這進而也導致了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低下, 能力不強, 影響了黨和國家農村方針政策的領會和有效實施。
第四, 村兩委職責不清。村兩委對當前農村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缺乏正確的認識, 造成了兩委成員自身定位不當, 職能行使缺乏規范, 兩者無法相互協調配合, 在工作中會導致權力交叉現象的出現。一些村委會成員自認為自己是由全體村民選出產生, 對村里的事務擁有決定權, 漠視黨支部的領導。此外, 鄉鎮黨委對村兩委的工作指導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干部對農村民主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 對如何發揮村民自治作用的同時加強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也缺乏應有的思考。在村兩委工作產生矛盾時, 鄉鎮黨委常常無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村兩委之間的工作矛盾。
第五, 薪資水平較低。村級干部的工資數額由當地所在的鄉鎮政府做出規定, 除去一部分薪資由村集體經費負擔外, 國家財政或者地方財政會有一部分轉移支付資金, 為村干部工資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 中國農村存在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 大部分的農村仍處于不發達狀態, 其所能提供的資金有限, 村級干部的工資標準根本無法與外出務工人員和國家干部相比。雖然有國家或地方財政的一些補助, 但村級干部的工資標準還是與他們的付出不成正比。其次, 不同鄉鎮的財政收入或同一鄉鎮不同行政村財政收入的不同, 也會使得農村基層干部的薪資報酬產生比較大的差異, 薪資待遇對比產生的反差, 也會挫傷農村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二、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基層干部長期工作在農村事業的第一線, 直接面對人民群眾, 其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新時期我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主要表現在:
首先, 選人用人觀念滯后。第一, 選拔任用不合理。較低的薪資和政治待遇, 使得有知識、有文化、高學歷的中青年都在外地發展, 不愿回到本村擔任基層干部, 這就直接導致了大部分的村級干部都是從本村的村民中選舉產生, 無法改變其農民的本質。過于狹窄的選拔渠道, 使得基層干部的選舉只能局限于本村, 造成了綜合素質較低, 處理問題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嚴重影響了黨和國家農村方針政策的順利實施。在基層干部的選拔任用上, 由于受到上級政府的影響, 少部分的村干部只能在早已內定好的人中選出, 民主選舉僅僅流于形式。如此一來, 真正有才能的人無法成為基層干部為村民服務, 有背景有關系的一部分人卻可以進入基層干部隊伍。而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無法得到新鮮血液的補充, 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基層干部隊伍后備力量的缺乏, 因而影響了基層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第二, “官本位”思想的限制。作為一種傳統的政治文化, “官本位”思想的核心是以官為本, 一切為了做官, 不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的目的。在一些村級干部的選舉中, 一些后備干部一心為了謀求位置, 不惜一切的謀求政治資源, 忽視了村級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本質。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中的“官本位”思想, 在無形中壓制了農村優秀人才的成長, 禁錮了民主選舉的正常思維方式。
其次, 教育培訓機制落后。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而教育培訓主要依靠黨校黨課, 上級政府的交流和傳達以及基層干部之間的相互交流來實現。當前, 我國村級干部培訓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 培訓落實不到位, 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當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沒有得到普遍重視, 由于鄉鎮政府以及村干部自身的忽視, 對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的教育方式往往沒有充分的落實, 使得干部培訓流于形式。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往往缺乏實際調研, 且沒有將培訓人員進行層次、類型的劃分, 只是機械地填充國家的大政方針, 在設計農村法律和技術知識方面, 根本沒有技術性的針對指導。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培訓方式下, 教育培訓無法適應迅速變化時代環境, 無法滿足基層干部的現實需要。第二, 培訓方法單一, 管理過于松散。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 填鴨式的教育, 純理論的授課, 使基層干部被動的接受理論教育, 沒有體現出基層干部作為培訓人員的主體地位, 難以調動干部的學習積極性。基層干部的培訓沒有較強的執行力, 在培訓管理上, 缺乏一個有效的制約機制, 從而造成農村基層干部輕視培訓教育, 忽視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再次, 監督和評估機制不健全。監督制度是約束農村基層干部行為的有效手段, 切實有效的監督機制可以對村干部進行約束, 能夠避免各種思想問題的升級。而形式主義在當前的農村干部監督管理中普遍存在, 過于松散的監督力度導致了部分村級干部產生貪污腐敗, 違紀違法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比如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中遲到早退現象, 往往由于只是小事而沒有繼續深究, 長此以往, 遲到早退的風氣漸漸擴大, 嚴重影響了基層干部隊伍的形象。監督的約束力下降, 會使得基層干部的作風問題越來越嚴重。再比如, 在村級干部的考核評估機制上, 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評估考核體系。在評估村級干部時, 大多存在著主觀意識, 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進行考核。此外, 村級干部對自身存在的問題看不清楚, 對自身問題認識不到位, 不利于考核的順利進行。
三、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的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存在種種不足, 這勢必會影響黨和國家農村政策的有效實施, 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針對以上幾點問題, 針對性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 合理優化年齡結構, 形成村干部的新老搭配。老齡化的農村基層干部使得農村事業缺少了生機與活力, 而建立一支年齡, 結構相對合理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 則是增添農村建設事業動力的前提。第一, 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工資標準。中青年往往是一個家庭的支柱, 而比較落后地區的農村基層干部的實際工資, 還比不上外出務工人員。較低的薪水使中青年不愿待在農村發展, 即使是村干部, 也無法養家糊口。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薪水, 使其收入水平達到當地行政村人均收入的1.5倍左右 (最高不能超過3倍) 。村級干部的薪水可以由固定工資, 績效工資以及任職工資組成。以任職時間的長短來確定任職工資, 以考勤和工作績效來評定績效工資, 從而吸引部分中青年回原籍任職。第二, 提高青年黨員的數量。青年黨員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后備力量, 提升青年黨員的質量和數量, 能夠使青年黨員長時間的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熏陶, 能夠提高他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愿景, 促使他們為新農村的建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 改革培訓方式, 吸引專業人才。當前農村基層干部的文化素質較低, 擁有較高學歷的村級干部占比太少。低學歷的農村干部在思想上不免有些落伍, 在積極吸引外來優秀人才的基礎上, 努力提高當前村干部的各項素質, 是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第一, 創新培新內容和培訓方式。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 必須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實際, 針對不同的黨員干部, 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 增強培訓內容的實用性, 以通俗的話語解釋黨和國家的政策理論, 以便農村基層干部更好的理解和執行。運用最新的理論成果, 對農村干部進行現代管理, 電子政務, 民主法治等方面知識的培訓。當前農村干部的培訓方式主要依靠黨校教育, 然而黨校的師資力量有限, 無法對每一個農村基層干部做出針對性的培養。因此, 一方面, 在依靠黨校教育的同時, 可以與大專院校等合作開展系統的針對性的培養, 利用高等院校里優秀的師資力量, 補充黨校師資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開展網絡授課, 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延伸開放式的培訓網絡。第二, 培養專業技能, 吸引專業人才。農村基層干部應該圍繞農業的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一主題, 積極轉變傳統思想, 學習農業專業知識。通過培養先進的專業技術人才, 來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發展農村特色的產業, 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 加強宗旨教育。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農村基層干部是執行黨農村方針政策的基本力量, 我們黨的立黨之本, 就是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要通過網絡等多種新媒體的教育方式, 使得基層干部能保持為人民服務的態度, 拋棄“官本位”的錯誤思想, 并充分利用黨校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來提高基層干部隊伍的思想境界和理論水平。
再次, 優化村級干部的準入機制。農村基層干部的主體還是本村村民, 村干部的本質上還是農民, 其綜合素質無法適應現代農村的發展。部分村干部的選舉還受到某些宗族勢力的操控, 民主選舉成為紙上空文, 無法真正去落實。多渠道的選拔村級干部, 并嚴格把手入口關, 是提高村級干部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第一,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多渠道選拔村級干部。首先, 在堅持從本村優秀人員中選拔農村基層干部的基礎上, 鼓勵引導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鄉鎮機關退休或提前離崗的機關干部, 回原籍任職。在此基礎上, 加強對本村青少年的培養, 尤其是文化素質的培養。其次, 擴大招錄的范圍, 盡量避免基層干部千篇一律的本土招錄。鄉鎮級別的政府機關應該設法引進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用來充實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在行政村的村級干部選拔中, 側重于對中青年黨員干部的選拔, 以保證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年輕因素的存在。第二, 嚴格選拔標準,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標準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規定, 采用自由民主, 公平競爭, 擇優選拔的方式, 依法選舉出本村的村級干部。基層干部的選拔方式, 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層干部素質的高低。在基層干部的選拔上, 要注重那些愿意為群眾服務, 擁有較強責任心, 文化水平較高的人。通過考試、考核, 從應屆畢業生中挑選德才兼備的優秀畢業生參與到農村的管理, 促使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在村級干部的選拔中, 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 嚴格把關, 真正的選拔出為人民服務的村級干部。第三, 積極加強農村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大批的優秀年輕干部, 是使黨的干部隊伍得以穩定和延續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也是黨得以保持旺盛生機和蓬勃活力的基本前提。在選拔后備干部隊伍時, 要挑選文化素質較高的中青年, 在通過綜合考察后, 來確定后備干部隊伍。后備干部隊伍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來建立村兩委的后備隊伍, 安排擔任村干部助理等來掛職鍛煉, 在經過培訓后補充到村兩委干部隊伍中。
最后, 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完整的績效評估機制。在我國農村的部分地區, 村民選舉制度仍然在設計上存在一些缺陷, 選拔干部的標準早已不適合現代農村的發展。舊時的“買官賣官”現象也時有發生, 這種選拔機制造成了農村基層干部組織能力的缺乏。因此, 輔之必要的配套管理機制, 才會完善當前的農村管理制度。第一, 調整權力運行機制。部分村兩委之間的職權模糊不清, 也就導致了“好事爭著干, 問題沒人做”的現象的出現。解決這種問題的唯一方法是調整權力的運行機制, 即管理權和監督權分離———村委會實行管理權, 黨支部實行監督權。在我國, 許多行政村開始實行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的交叉任職, 即“一肩挑”。事實證明, “一肩挑”從制度上促進了村兩委的協調運作, 從操作上降低了村級組織的運作成本, 更加有利于發揮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的整體功能。第二, 在評估體制方面, 一方面應按照農村建設的要求, 制定和實施村干部的績效考核機制, 考核內容應體現出村干部的各方面素質, 不能僅限于經濟指標, 應該盡可能的評定村級干部的品德、業績、廉政、業務等一系列指標。另一方面, 發揮鄉鎮政府主導的作用, 嚴格按照規范程序來開展績效評估, 對評估結果優秀的村級干部, 給以一定政策和資金傾斜, 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 為人民群眾服務。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 肩負著建設新型農村的重要責任。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需要緊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同時隨著我國改革政策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踐中必將不斷優化, 從而更好地帶動我國農村事業的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集體經濟2018年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