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歐陽志云:我國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 作者:歐陽志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06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自2000年以來,我國生態系統格局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呈總體改善趨勢,但傳統的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和生態系統質量差等問題依然嚴重,城鎮化與資源開發導致的流域生態退化、城市生態功能退化和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仍在加劇。本文圍繞建設美麗中國、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從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科學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系統;環境脆弱;理念;機制

新世紀以來,我國先后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田還湖等一系列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長期的開發歷史、巨大的資源開發壓力以及生態保護與恢復努力,重塑了我國生態系統格局,也加劇了生態系統格局及其變化的復雜性。認識與了解生態系統狀況,明確生態系統格局、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環境問題是認識我國生態國情、制定生態保護策略與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與措施的基礎和依據。

生態系統特征

1.生態系統構成與格局

(1)我國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森林、草地、荒漠和農田是我國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這四類生態系統面積之和占全國總面積的82.8%。其中,草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類型,占總面積的29.98%,其次為森林、農田和荒漠,分別占20.17%、19.19%和13.50%,而城鎮總面積較小,占總面積的2.69%。自2000年以來,森林、濕地和城鎮生態系統面積增加,灌叢、草地、荒漠和農田生態系統面積減少。

(2)生態系統格局變化劇烈的地區集中在三類區域。一是城鎮生態系統擴張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福建沿海等城鎮化發展較快的區域,以及河南中部、陜西關中地區和湖北武漢周邊地區。二是農田生態系統擴張區,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濕地區、新疆綠洲與甘肅中西部綠洲周邊荒漠區以及內蒙古大興安嶺草地區等區域。三是森林、灌叢生態系統恢復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周邊、貴州、云南、重慶、遼寧西部、山西和內蒙古中部等退耕還林還草重點區域。

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惠益。生態系統具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服務功能,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基礎保障作用。

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極重要區面積為325.51萬平方公里[1],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4.4%,主要分布于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陰山、黃土高原、祁連山、天山、秦巴山地、三江源、藏東南、橫斷山區、川西高原、東南丘陵區和海南中部山區等地;重要區面積為183.8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9.4%,主要分布于呼倫貝爾、河套平原、陜北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藏北高原以及云貴高原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極重要區和重要區總面積為509.3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3.8%,提供了全國土壤保持總量的83.2%,水源涵養總量的82.7%,固沙總量的78.0%,維持生物多樣性自然棲息地總面積的79.5%。

生態問題及變化趨勢

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十分敏感;同時,悠久的歷史、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高速經濟發展導致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對我國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導致生態系統質量低下、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野生動植物生境破壞和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低下

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2],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地區和青藏高寒區等地區尤為突出。全國森林與草地質量低下,生態系統質量為低等級與差等級的面積比例分別占三種類型總面積的43.7%和68.2%;質量為優等級的面積比例僅占森林與草地生態系統總面積的5.8%和5.4%。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質量仍在下降,如有17.6%的森林與34.7%的草地生態系統質量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2.土地退化問題仍然嚴重

(1)水土流失。2010年,全國水土流失(水蝕)總面積為167.7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8%。其中,極重度和重度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2.5%,輕度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8.1%。全國水土流失強度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和西南地區,其中極重度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黃土高原和四川、云南局部地區;東部地區水土流失強度相對較小。自2000年以來,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從177.78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67.75萬平方公里,減幅為5.6%。其中,極重度水土流失面積比例減少幅度最大,減少16.1%。

(2)土地沙化。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以極重度及重度沙化等級為主。2010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82.3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0%。其中,沙漠/戈壁面積占沙化土地面積的51.8%,極重度沙化面積占沙化土地面積的16.6%,重度沙化面積占沙化土地面積的22.5%,中度沙化面積占沙化土地面積的7.6%。沙化土地面積最多省份是新疆、內蒙古和西藏,三省區的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82.0%。近年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整體減少,但仍有部分地區沙化程度加重。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1.61萬平方公里,減幅為6.0%。其中極重度沙化區呈減少趨勢,輕度沙化面積增加。沙化程度減輕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黃土高原西北部和新疆北部等。

(3)西南地區石漠化。全國石漠化區域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湖南、廣東、重慶及湖北八省(區、市)的喀斯特地區,總面積為9.56萬平方公里,占八省份總面積的17.9%。石漠化程度以中度和輕度為主,中度石漠化面積2.60萬平方公里,占石漠化總面積的27.2%,輕度石漠化面積5.98萬平方公里,占62.6%。重度石漠化的面積為0.98萬平方公里,占10.3%,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和廣西等省份。全國石漠化程度有所改善,主要在貴州大部、云南西南部等區域,面積減少了4.7%,但部分地區有惡化的趨勢。

3.生態系統人工化加劇,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減少

2000-2010年間,人工林、庫塘等人工濕地和城鎮面積顯著增長,自然森林、沼澤濕地和自然草地面積持續減少,生態系統人工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全國人工林面積約占森林生態系統面積的1/3,桉樹面積持續增加,如2010年海南桉樹等漿紙林面積達到1941平方公里,占全省森林面積的21.1%,比2000年增加了70.3%。全國城鎮面積明顯增加,十年增加了5.56萬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28.0%。全國水庫數量8.79萬個,水庫水面5.28萬平方公里,總庫容7162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陸地水體總面積的26.1%和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23.0%,十年間水庫面積增加了3.1%,自然河段長度比例不斷下降。

4.流域生態破壞嚴重,生態風險巨大

由于水資源與水電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我國河流生態系統面臨巨大沖擊,河流斷流、濕地喪失及廢水排放顯著增加,水環境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且生態調節功能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尤為顯著。

(1)長江流域的主要生態問題表現為自然濕地喪失嚴重、自然生態系統質量低、水土流失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河道斷流普遍發生、湖泊水環境污染嚴重、水生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長江流域自2000年以來沼澤濕地喪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喪失22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32.3%,石漠化土地面積3.1%。水資源開發強度大,生態隱患大。長江上游支流水電開發強度大,河道斷流普遍發生。斷流、水環境嚴重污染以及水庫和水電站建設,導致河道片段化、江湖阻隔和水環境惡化,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喪失與退化。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白暨豚已功能性滅絕,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不斷下降,瀕臨滅絕[3][4]。

(2)黃河流域的主要生態問題有生態系統質量低、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過度開發、河流斷流加劇、水環境污染嚴重[5]。黃河流域優、良等級森林生態系統面積比例僅為7.4%;優、良等級草地生態系統面積比例僅為30.0%;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達63.7%。由于水資源開發利用增加,全國斷流河流愈來愈多、斷流河道長度不斷增加、斷流時間不斷延長。黃河27條主要支流中,11條常年干涸,黃河下游干流已經成為人工控制的“水渠”。

(3)海河流域的主要生態問題有生態系統質量低、水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河流斷流與水環境污染嚴重[6]。海河流域優、良等級森林生態系統面積比例僅為4.6%,水土流失面積比例為30.7%,水資源總開發利用程度為98%,全流域淺層地下水超采嚴重,總開發利用程度高達110.4%。至2011年海河流域受水區淺層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為5.8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5.54%。50%以上河流斷流天數呈顯著增加趨勢。

5.城鎮擴張失控,人居環境惡化

全國城鎮擴張現象普遍。自2000年以來,17個重點城市主城區范圍均呈較大規模擴張,多數重點城市建成區呈攤大餅式的單中心擴張模式。城市生態調節功能不斷降低,全國所有大城市“熱島效應”不斷增強,以地表溫度為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和長沙6個重點城市的“高溫區”范圍都明顯增加,其中,上海主城區內“高溫區”所占比例由2000年9.2%增加到2010年的47.7%。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給城市居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居民健康風險加大。城市綠地結構簡單,外來植物比例高,如北京城區外來植物物種占比高達52.7%,野生動植物種類少、種群數量低[7]。

6.礦產資源開發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風險大

全國礦產資源開發擴張迅速。2010年直接破壞地表面積在5公頃以上的礦產開發點達52566個,分布于全國1774個縣。十年間新增礦區面積為2285.17平方公里,占2010年礦產總面積的32.26%。新增礦區面積55%分布在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縫和潰壩等次生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加強生態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圍繞建設美麗中國、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筆者從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科學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

1.落實生態保護新理念,完善國家生態保護策略

(1)落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行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根據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編制國家與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布局與城市規劃,形成與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2)充分利用城鎮化和工業化帶來的人口轉移機遇,調整城市戶籍管理政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生態保護資金分配政策等,降低農牧區人口對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性,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生態保護與恢復。

2.改革現有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建立生態保護制度體系

(1)樹立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理念,改革和理順生態環境管理機制,改變目前按類型分要素交錯重疊管理體制,強化對生態系統的綜合保護與管理,加強國家生態保護監管職能,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

(2)建立國土空間開發生態保護制度,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機制,把生態資產、生態損害和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形成體現生態保護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國家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統籌補償資金,明確補償范圍、補償標準和受補償主體的責任。健全生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系統損害賠償制度。積極開展生態產品與服務的交易試點,推動生態服務功能提供者與受益者的互惠合作,以及生態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3.明確生態用地類型,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

為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國家應盡早明確“生態用地”類型,且其面積應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55%以上,并將全國極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應占陸地國土總面積35%以上。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具體落實到土地利用規劃上,并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建立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國務院應盡快制定并頒布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明確與規范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程序、管理措施、考核機制及相關配套政策。

4.堅持保護優先,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自然恢復

生態保護與管理要以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能力為目標,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科學規范生態建設與生態恢復,對人工造林、種草等生態建設工程要進行科學論證和限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在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采用“退人工用材林和經濟林還生態林”的做法。完善生態建設相關政策,提高封山育林、草地封育的經濟補貼標準,促進自然恢復。

5.統籌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推進區域生態保護與恢復

(1)以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與生態安全屏障區為重點,以增強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為目標,編制統一的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統籌區域重大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改變目前生態保護與恢復項目多頭管理的局面。

(2)發揮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促進生態功能受益方和提供方的合作,促進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的多元化,推進中東部地區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我國東南部和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生態恢復。

(3)在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區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以教育移民帶動生態移民,減少重點生態保護地區的人口壓力,降低當地農牧民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經濟依賴性。

6.增強城鎮和城市群生態功能,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在國家城鎮化戰略中,強化城鎮生態安全意識和要求,嚴格控制城鎮規模無序擴張,提高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與資源利用的效率,預防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走“先破壞、后修復”的道路,促進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2)在城市群發展規劃中,要體現生態優先原則,優先確定生態用地、再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多個環節加強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根據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確定城市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增加生態規劃專項,推動生態建筑和生態社區建設,建立節約資源、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的機制和政策。

7.推進流域綜合管理,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針對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安全形勢嚴峻的局面,綜合協調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產業布局、城鎮化格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推進流域綜合生態管理。盡快啟動長江、黃河和海河等重點流域生態安全對策研究,重點開展流域生態調查、生態風險評估、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工作,制定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規劃,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8.增強科技支撐,建立生態調查評估長效機制

加大國家生態保護與恢復方面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水平。構建國家生態系統調查評估體系,形成“天地一體化”國家生態環境調查評估網絡,每五年開展一次全國生態狀況和變化調查評估工作,為國家制定規劃和政府考核提供基礎數據。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國情國力》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亚洲一级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