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本文回顧了2016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研究》轉載的重點領域和重要論文。2016年的重點領域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土地問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林業經濟、精準扶貧(也是2017年重點)、鄉村治理這六大塊。文章還分析了2017年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理論研究中的重點,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綠色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四個方面。
2016年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研究綜述
陳衛平 張揚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為今后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落實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成為理論界和實踐界共同關注的焦點。這也是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研究》組稿的主要工作思路,我們期望將國內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領域最優秀的學術成果檢索轉載出來,服務于理論學術研究,服務于“三農”工作實踐。
一、2016年重點研究領域回顧
2016年,我們全年共全文轉載了191篇文獻,它們分散在“三農”總論、農村土地、糧食安全、農民收入、農業技術經濟、合作經濟、農村金融、農產品市場與貿易、林業經濟、可持續農業等欄目中。下文中,我們對2016年全文轉載的文獻所涉及的重點研究領域及其重要作品作一回顧。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生產成本過高、資源錯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2015年12月25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提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怎么做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在2016年我們轉載的有關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的文獻中,丁聲俊撰寫的《以“供給側”為重點推進糧食“兩側”結構改革的思考》一文提出糧食“供給側”是基礎,“需求側”是目標,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應以“五大發展新理念”為引領,堅守糧食總量安全、質量安全、農民增收、市場穩定“四條底線”,以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推動糧食“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改革同步發力,促進糧食“兩側”結構相互協調與適應。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課題組撰寫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新農人發展調查》一文也非常值得關注。課題組指出,新農人作為農業領域創業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新農人有新思維、新理念、新的營銷手段、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知識,他們既面臨著較一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為突出的用地、融資、雇工、物流、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困難,又面臨著家庭不理解、社會不認可、對農業不熟悉等自身問題。如何引導和支持新農人健康成長,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個新命題。
(二)農村土地問題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問題長期以來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16年,我們全年轉載了農村土地問題相關文獻30篇,是轉載量最大的研究領域,主題涉及了土地制度、“三權分置”、土地流轉、農地確權、耕地保護、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個方面。
土地制度變革作為農村的基本生產關系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陳明對土地沖突中公共權力失范與農民權力建構的研究顯示,在農村土地資本化和市場化運作中,特定公共權力難以受到約束,這激發了農民利用集體行動、村民自治和話語表達來建構權力的沖動。因而土地沖突的化解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另一方面是更好地落實法律賦予的村民自治權力。高名姿等人的研究指出,政府作為正式制度的執行者不能及時、清晰回應基層在農地確權方面的訴求,以及行政村定位偏差造成的越位是農地確權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村民小組是熟人社會共同體,是用非正式制度化解農地確權矛盾的有效組織單元。周敏等人用博弈論方法,分析因預期征地導致的設施農用地流轉雙方為競相獲取附著物補償費而引發的沖突及磨合機理,為解決農地流轉沖突提供新視角。
近年來,土地流轉導致“非糧化”進而影響糧食安全的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和擔憂。張宗毅和杜志雄的研究回應了這一問題,結果表明,由于非糧作物與糧食作物在勞動生產率上存在的顯著差異,使得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的經營規模較小時,非糧化的比例較高,而隨著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非糧作物種植比例顯著下降,土地經營規模較大的樣本更傾向于較高比例種植糧食作物,因此,作者認為在嚴格監管耕地用途前提下,無須過度擔心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所導致的“非糧化”問題。
農地金融是另一個有趣的研究主題。張龍耀等人檢驗了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發現農地確權和農地流轉顯著提高了農戶的名義信貸需求,但由于受到現階段農地抵押法律的限制和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43.24%具有名義信貸需求的農戶依然無法有效表達其信貸需求,僅能將名義信貸需求轉化為潛在信貸需求。許泉等人則檢驗了信貸市場對農戶農地流轉決策的影響,結果顯示,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對農戶轉入農地行為和轉入規模產生顯著正向影響,但是由于農村正規信貸市場不完善以及現行法律禁止農地抵押,非正規信貸對農戶農地轉入規模的影響更大。
在“三權分置”方面,李寧等人從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農地產權結構細分對“三權分置”構成的約束及其組織治理的角度,回答“如何才能使農地‘三權分置’是有效的”命題。研究指出,在通過農地經營權流動與集中、建立和發展多種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需要保障農戶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并加強與其他主體、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之間的合作共贏;農地流轉對農地經營權抵押的影響會因流轉方式的不同而變化,在當前制度環境下,農地入股的物權流轉可能保障農地抵押權實現;如何更好建立與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是值得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樓建波從功能主義分析路徑的視角,認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并不取代流轉前的承包經營權,進而提出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承包經營權、經營權“四權分置”的新觀點。
(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農產品價格是農業經濟研究的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和試金石,也是基礎所在。自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特別強調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在2016年我們轉載的有關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方面的文獻中,杜鷹撰寫的《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當務之急》一文指出,實現價補分離是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最基本的思路,而推動價補分離需要建立目標價格制度。
隨著中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和農產品進口規模的增長,國內農產品市場受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也逐漸增強。李光泗等人采用協整檢驗和VAR模型分析了中國糧食價格與國際糧食價格之間的關系,發現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中國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在不同糧食品種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中國糧食價格波動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中國糧食市場開放強化了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中國糧食市場的溢出效應。柳蘇蕓等人利用貝葉斯DCC-GARCH模型,定量分析國內外大豆市場動態關聯性,研究顯示進口大豆現貨價格與大連大豆期貨價格、美國CBOT大豆期貨價格的關聯性越來越強;國產大豆現貨市場由于政策因素帶來的市場分割,使其與進口現貨市場、大連期貨市場和美國CBOT期貨市場的關聯度很低;2014年大豆產業的市場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進口大豆主導市場價格的局面。
(四)林業經濟
林業是大農業的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和主要陣地。2016年開始,除了傳統農業經濟欄目外,我們還增加了“林業經濟”這一專欄,希望能轉載和反映該領域最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轉載的7篇林業經濟研究文獻中,劉金龍等人撰寫的《林業在糧食安全和營養中的作用及政策啟示》一文指出,林業是重要的食物、藥物來源并富含營養,是農戶生產系統平衡與健康的基礎,維系著農戶社會經濟系統的穩定與活力。但也面臨挑戰:缺乏林業與糧食安全和營養系統研究;缺乏對林業相關流動的認知,森林食物傳統知識正不斷流失;沒有成為各國制定糧食安全和營養戰略的組成部分。劉珉等人構建了一個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綠色經濟發展情況做了實證分析。何文劍等人對研究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和森林資源保護之間關系的文獻作了系統性評述和展望,這為該領域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五)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這也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極大興趣,有關精準扶貧方面的研究文獻日漸增長。2016年,我們全年轉載了農村反貧困問題相關文獻19篇,其中有不少是聚焦于精準扶貧。陳錫文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一文系統分析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進展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的基本情況。許漢澤和李小云的文章通過將扶貧項目的生成、申請、立項以及落地實施作為一個完整的鏈條呈現出來,對扶貧項目的運作困境進行解釋,指出項目分級治理下不同層級政府的多重邏輯以及項目制與科層制之間的張力,共同導致了扶貧實踐與國家“精準扶貧”治理目標相背離。楊龍和汪三貴的研究指出,要提高貧困瞄準的準確性,應將貧困測量和脆弱性測量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貧困瞄準。李文靜等人基于資產指數構建貧困代理指標對農戶的貧困狀態進行測度,對于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確定扶持對象和衡量扶貧工作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宮留記的文章提出在扶貧工作中引入市場機制可以提高扶貧精準性和效率,并具體探討了新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構建和運行。趙曉峰和邢成舉的文章認為,農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貧性的顯著特征,能夠成為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理想載體。總的來講,學者們對于精準扶貧已經開展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2017年,我們仍然會對精準扶貧問題給予關注,期待將更多優秀的該領域的學術成果呈現給大家。
(六)鄉村治理
近年來,鄉村治理研究方興未艾。在2016年我們轉載的鄉村治理方面的文獻中,有兩篇關于村莊治理方面的研究值得關注。一篇是焦長權和周飛舟撰寫的《“資本下鄉”與村莊的再造》,該文指出資本下鄉后大力推動“農民上樓”和“土地流轉”,構造了新的村莊治理結構:村莊日益依附于公司,公司替代村莊成了基層治理的社會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企業聯合“經營村莊”對村莊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另一篇是仝志輝撰寫的《村委會選舉的村莊治理本位:從戶內委托辯難走向選舉權利法魅》,作者認為應從確立村莊治理本位開始,使村委會選舉從理論迷失中回歸,將治理邏輯重新置于理解村委會選舉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使鄉村治理實踐建樹于鄉村社會基礎之上。
二、2017年的展望
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剛剛閉幕,結合會議精神和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發展趨勢與現實矛盾,我們認為以下幾個領域會在2017年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理論研究中成為關注的重點。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仍將是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一個系統工程,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扎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如何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效益?怎樣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等等。
(二)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本身具有“綠色”屬性,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可以預計,綠色發展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從以往該領域稿件的數量和質量來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的文獻總體較少,且質量不高。在這一領域有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例如:農業生產主體綠色轉型的驅動因素、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與模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我們希望在2017年能夠檢索到更多的相關優秀文獻。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央統籌城鄉、推進三化同步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解決好“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一大現實問題的重要舉措。目前,理論界對新型職業農民概念與內涵還存在很多爭論,對于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狀與特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環境、培育機制和政策支持等問題也知之甚少。因此,這也需要理論界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形成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來指導實踐。
(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產業融合問題吸引了學術界廣泛關注。但總體上看,當前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大多集中于探討概念內涵、問題對策、經驗借鑒等方面。今后的研究應更多關注產業融合的驅動要素、產業融合的機制機理、產業融合的關鍵成功因素等問題。除此,農業領域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互聯網+農業”等新問題也值得關注。
以上幾個領域是我們對于2017年理論界可能關注的重點問題進行分析和展望,也是2017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研究》選稿的重點方向。我們期待理論界能夠更多的關注這些問題,多出學術精品。2017年我們也將在選稿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機制,力爭將最優秀的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檢索轉載出來,奉獻給大家。
作者簡介:陳衛平,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研究》副主編,負責論文的編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研究》2017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