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發展奇跡。中國的發展奇跡不是在現有發展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實現的,現有發展經濟學理論也不足以解釋中國的發展奇跡。
因此,中國經濟學界的重大使命是基于中國發展奇跡進行理論創新,以中國實踐創新發展理論,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中國發展經濟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以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為主線,致力于立足中國發展理論的主流化,以中國經驗形成理論,以現代方法形成規范分析,推進中國發展理論主流化,為世界各國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發展奇跡。中國發展奇跡的取得并沒有遵循西方經濟學家設計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條獨特中國式道路,也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是前無古人的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及時總結新的生動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史上罕見的發展奇跡,拓展了落后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推動發展經濟學理論創新和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和獨特的理論資源。
一、中國發展奇跡需要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
短短70多年,中國在從落后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發展奇跡。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間,中國經濟在1978~2019年保持了年均超過9%的高速增長,人均GDP由220美元上升到16117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取得的成就,放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可謂前無古人,堪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同時,中國共產黨自取得政權即致力于落后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的轉變。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實現了快速的結構轉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中國制造業增加值于2010年超過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9年的60.6%。中國僅用40年就初步完成了發達國家100年以上才能完成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實現了“中國結構轉型奇跡”。令人稱道的是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所做的卓越貢獻。中國貧困人口由1981年的8.78億降至2015年的960萬人,貢獻了世界減貧人數的67%。2020年,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被稱為“中國減貧奇跡”。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打破了“亨廷頓悖論”,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避免了矛盾和沖突,保持了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與眾多發展中國家不斷的社會沖突、社會不穩定掣肘經濟發展以及頻繁出現經濟收縮不同,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經濟增長中實現了經濟收縮的大幅度下降,實現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無論是政治層面的長期穩定和持續變革,經濟層面的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還是社會層面的消除絕對貧困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落后國家走向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但是,中國的發展奇跡不是在現有發展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實現的,現有發展經濟學理論也不足以解釋中國的發展奇跡。從中國發展的獨特性與實踐引出主流發展經濟學無法給出解釋的問題,如中國特色的制度、政府與市場、產業政策、制度試驗方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經濟學自然實驗場,開辟了嶄新的發展經濟學領域。因此,中國經濟學界的重大使命是基于中國發展奇跡進行理論創新,解釋中國式增長和結構轉型,分析中國式制度變遷,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建設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實踐創新發展理論,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
二、中國發展的典型事實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悠久燦爛的農業文明盡管避免了人地關系不斷緊張的帝國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但也導致中國內卷于鄉土而遲遲不能進入現代社會。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后就提出了將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建設目標,進而通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四個現代化探索、改革開放初期的“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三步走”發展戰略,以及“新三步走戰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一步一步逼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相繼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開啟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
第二,中國式經濟增長。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進步等要素對中國式增長的貢獻非常獨特,其中:高儲蓄率帶來了高投資率和高增長,較高的資本回報帶來的大量外國直接投資通過拉動就業和出口、技術溢出等途徑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戶籍制度限制放寬使得人口持續從農村進入城市,二三產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了整體勞動生產率,這使得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政府利用獨特的土地制度謀發展,土地不僅成為拉動增長的發動機,而且成為促進結構變革的助推器,以低價土地招商引資快速推進工業化,以土地資本化加速城市化,形成了“以地謀發展”模式。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中等增速的新常態,資本積累、人口紅利、“以地謀發展”模式的效力減退。同時,中國利用后發優勢在研發投入、專利產出和新產品出現方面保持快速增長,創新驅動成為國家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中國式結構轉型。中國通過特殊工業化道路實現了從國家工業化到鄉村工業化和園區工業化,再到世界制造工廠的飛躍。同時,中國具有鮮明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不僅城市化具有明顯的雙軌特征,而且城鄉關系也經歷了從城鄉分割到城鄉統籌,再到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的轉變。農業剩余勞動力流動是推進二元結構轉變的重要力量,城鄉關系從分割走向融合是消除二元結構的本質要求,農業從傳統農業走向農業工業化是推動城鄉轉型的產業基礎。
第四,中國式發展格局。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形成了以內循環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產業和供需體系,市場力量的缺乏導致國民經濟循環不暢,經濟陷入短缺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對外開放彌補了經濟規模增大和商品充裕后內需不足的制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國內需求水平上升,而西方發達國家民粹主義興起,反全球化甚囂塵上,中國外貿依存度持續下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歷史必然。
第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根本追求。減貧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首要目標和重要政治任務,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大規模的減貧成就,與經濟增長、區域扶貧開發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和收入來源結構變化,也出現了收入增長的結構性差異。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發生改革開放前的平均主義轉變為收入差距的高速擴張和高位徘徊,既與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激勵機制改變有關,也源自于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必須在財產收益、財產代際傳遞、人力資本代際傳遞等內在機制和公平合理收入再分配等外在干預機制共同作用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民生事業取得飛躍式發展,不同人群、不同維度的生活質量均有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中國發展的獨特性
第一,中國式經濟增長與轉型模式。中國的計劃經濟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手段、實現“軍工最大化”發展模式,重工業與軍工集團一旦形成強大的關聯,往往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影響政府的決策并防止政府資源被過度轉移,由此快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發展目標。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改革中,中國因雙軌制、鄉鎮企業發展、分權型“財政承包制”帶來了中國早期階段的成功轉型。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發展模式與“東亞模式”既有相似之處,即在政府主導下通過高儲蓄、高積累、高投資促進了經濟高增長。在取得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也出現了收入不平等加劇、社會矛盾增加、債務比例上升、資產泡沫化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重大挑戰與矛盾,未來必須通過全面深化市場導向的改革來緩解這些矛盾,實現中國的偉大轉型。
第二,中國式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是理解中國啟動發展和增長引擎的鑰匙。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將有限的資源優先投入到重工業部門推動工業化,為中國快速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中國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并快速成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但也造成資源配置扭曲、經濟效率損失以及經濟增長失衡等負面影響。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直接導致了城市傾向政策,城市傾向政策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起點和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為加速工業化進程和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以后,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逐漸取代改革初的進口替代戰略成為工業化的發動力量,這一戰略與沿海率先發展戰略和對外開放戰略互動,通過不斷的改革開放和融入全球分工體系,通過對外開放促進對內改革,使中國迅速成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改革開放及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帶來了區域差距的擴大,黨和國家陸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平衡發展戰略,以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
第三,中國式制度變遷。獨特的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遷,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發展奇跡的實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確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和轉變,取得政權后通過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工商業合營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體制極大增強國家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僵化、低效率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堅持問題導向、從實踐中尋找解決辦法、從政策試驗中總結政策的漸進式制度變遷,實現了中國獨特的政經互動下的權利開放改革進程和體制現代化,奠定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制度基礎。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政府的有效治理、強有力的國家能力以及對經濟的有效推動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的頂層規劃制度、政府層級間的縱向發包、自上而下的人才選拔機制以及中國獨具特色的地方政府治理和競爭下政府和市場的互動模式,營造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發展道路。
四、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方法與未來
中國發展經濟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以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為主線,闡釋中國取得經濟高速增長、快速結構轉型、反貧困、長期穩定四大發展奇跡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新時代發展經濟學思想,集中國事實、中國案例和中國理論于一體,推動中國經濟學主流化。
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方法包括:第一,以大歷史觀作為分析視角。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從近代中國發展的創傷到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和改革開放創造的經濟發展四大奇跡,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經驗,形成中國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二,融合發展宏觀與發展微觀,中國發展經濟學繼承國內發展經濟學偏重宏觀發展解釋中國式增長和中國式結構變遷的宏大敘事,強化制度和政策試驗對組織和不同主體的行為影響和績效特征,尤其關注人的發展目標、發展政策、發展質量和發展績效,真正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的宗旨。第三,基于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提煉中國理論。中國發展經濟學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典型事實、關鍵概念和范疇、理論分析、實證檢驗、特色案例有機結合,致力于構建融合生動的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和最為系統性、學理性的經濟學理論架構。
立足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不平凡歷程,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未來30年內實現經濟規模的持續增長,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能夠實現中國發展理論和中國發展經濟學的主流化。一方面,中國發展經濟學應當以新時代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主軸,闡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以問題為導向瞻望中國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任務、戰略與路徑。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是通過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平衡,實現一個社會從以身份規則為主的權利限制性秩序向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權利開放秩序的轉型,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四大發展奇跡以及未來將要取得的更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以中國經驗、中國故事為藍本所形成的理論和經驗研究成果必將在發展經濟學的主流理論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最終引領發展經濟學的學科發展。
中國發展經濟學致力于立足中國發展理論的主流化,以中國經驗形成理論,以現代方法形成規范分析,推進中國發展理論主流化,為世界各國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主要發展方向包括:一是構建宏觀經濟績效的微觀基礎,從更多的關注宏觀問題轉為更多的關注個人、家庭層面的教育、健康、養老等微觀問題。二是從長期視角關注發達經濟體和后發國家的歷史演變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經驗和教訓。三是構建從趨同走向相異的發展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證明,不是只有一條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未來發展經濟學將探索如何從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出發走出差異化的現代化之路,提高各國人民福祉。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