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實施,財政涉農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擴大。如何實現涉農資金審計全覆蓋既是現實需要,也是目前審計機關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涉農資金使用效益現狀
近年來,財政涉農資金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但管理使用方面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地方配套資金不足,影響涉農資金效益。涉農資金有些是需要地方財政予以配套的,但一些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難以足額配套或壓根無配套資金,使國家財政涉農資金“孤軍奮戰”,不能達到財政涉農資金的預期效果。二是套取涉農資金現象依然存在。由于地方財力有限,財政壓力大,對于無配套資金的涉農工程,便虛報工程量或高報工程范圍,達到套取涉農資金的目的,從而影響了涉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涉農資金使用范圍廣,全面績效監督難度大。涉農資金量大面廣,涉及的領域繁多,全面開展涉農資金績效審計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而基層審計機關人員少,審計力量相對不足。
二、實現涉農資金審計全覆蓋的難點
涉農資金范圍廣、層次多、政策性強,直接涉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從橫向看,涉農資金來源渠道多,涉及財政、水利、農業、國土資源、林業、扶貧開發等多個部門;從縱向看,資金分配鏈條長,涉及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政府;從資金最終流向看,受眾面廣,不但包括涉農機構、龍頭企業、合作化組織,而且還涉及農村的千家萬戶。每項涉農資金都有其政策背景、目標、實施重點方向及相應的資金管理辦法,資金政策意圖明顯。涉農資金的上述特性,致使審計全覆蓋面臨以下難點:
一是審計資源有限。我國涉農資金多種多樣,并且項目眾多,存在“小而散”的特點。涉農資金由財政等主管部門從中央、省市層層撥付到縣、鄉,中間層次、環節較多,容易產生滯留挪用現象。審計過程中要發現涉農資金分配管理使用各環節的問題,必須緊緊圍繞資金流向,一查到底。而大多數涉農資金在項目設置和資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的客觀情況,這就造成一項資金在一個縣市內又涉及多個鄉鎮、村組或農戶。審計部門受審計力量和時間的限制,審計人員在審計涉農資金時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是審計方法落后。目前,涉農資金審計還停留在查賬、調查核實、發現問題等傳統審計模式層面,真正的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計算機審計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審計業務干部雖然基本掌握計算機操作運用,但相當一部分人員還不能很好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造成審計效率不高。另外,涉農資金沒有全面獲取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數據資料,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審計結果還不能滿足領導決策和社會公眾的需求。
三、實現涉農資金審計全覆蓋的有效途徑
(一)完善審計監督制度機制。建立健全涉農資金和涉農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審計監督制度,把涉農資金和涉農項目的跟蹤審計與定期審計、輪審與常審有機結合起來,做到重大項目和大額資金跟蹤審計,適時監督,重點項目、重點資金和農民群眾最關注或反映較大問題的重大民生項目,每年或每兩年審計一次。這樣,既能避免重復審計,又能避免遺漏,從而在面上做到審計全覆蓋。
(二)創新審計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涉農資金審計組織方式,上下聯動、整體作戰,充分發揮審計資源的“層級合力”和協同作戰優勢,開展審計或審計調查。要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審計資源,科學安排審計項目,摸清情況,提出建議,切實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作用。有效整合審計機關審計資源,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上下聯動,避免出現重復審計的現象。
(三)改善審計技術和方法。一是提高審計信息化水平,做到“人機結合”,應用計算機審計,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部分涉農資金尤其是惠農補貼類資金是通過財政“一卡通”形式發放到農戶手中,審計人員可通過計算機分析查詢涉農資金的相關業務數據,發現疑點,并以此為線索進行延伸審計,調閱資料,走訪農戶,核實情況、發現問題。二是創新審計工作方法,實行以政策為重點、資金為主線、效益為目標的績效審計方法。在審計工作中,重點抓住項目立項和管理、資金投入和撥付、資金管理和使用三個環節,對政府涉農資金、項目的經濟性、效益性進行全面綜合審計,注重從政策執行、資金使用、資源利用等方面對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做出客觀的評價,發揮好審計在監督檢查各部門執行黨和國家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方面的“督察員”作用。
(四)擴大審計成果覆蓋面。強化審后回訪,對所涉及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摸底,對整改方案的可行性、執行力以及效果進行考察,擴大審計成果覆蓋面。涉農資金審計要注重加強審計回訪,督促審計整改,充分發揮審計成果服務轉型發展的作用,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和資金使用效益。同時,要在把握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重大政策貫徹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等問題予以審計和揭示,并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和建議,及時將審計成果轉化為服務政府決策的信息。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澤縣審計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2017-05-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