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要實現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全國人民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同步實現小康,最關鍵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因此抓好農村的小康建設,是實現全國同步小康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 莊嚴承諾 農村最關鍵
一、提高認識,深刻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夙愿,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自近代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走過了非同尋常的歷程。先是經過百余年的奮斗,創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隨后,又經過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先后實現從貧困到溫飽、又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清晰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共同夙愿,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勵精圖治、奮發進取,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關鍵是要樹立起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凝聚起推進事業的強大力量,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國夢想當做未來愿景,充分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從而在全國上下、國內國外引起強烈反響,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成為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精神旗幟。
(二)真正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內涵,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的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豐富,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美好前景,黨的十八大順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的更高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等;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包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等;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包括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等。這五個方面的新要求,立足現實,與時俱進,覆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系統,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制定的,集中精力著重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與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又更加切合我國新的發展實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是目標的提高和追求的提升,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的不斷拓展,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美好前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國夢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時代主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及20多個省區市,念茲在茲的是億萬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謀劃的是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和經后的一項政治任務,是一場新的“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時代主題,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怠慢,全面建成小社會,最關鍵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是實現全國全面同步實現小康的關鍵。
二、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措施
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決勝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實現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建設,讓農民富起來,生態美起來,各級組織部門奮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奪取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確保全國落后山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選好干部、抓好支部、夯實基礎、提升素質、能者及城鎮化帶動是實現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有力措施。
(一)加強干部的培養和選用,這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的人才保障
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鄉(鎮、街道)及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小康建設的質量、進度、更嚴重點就是方向問題等。涉及小康建設的領導,對小康建設認識的不同,就會導致結果的不一樣。有的鄉鎮領導,完全以被動的、應付的方式去對待小康建設,在紙上寫寫、在墻上掛掛,請農戶簽字劃押、搞點培訓做做樣子、在媒體上亂編亂套發發言等,突出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空話套話多,不接地氣,這體現出宗旨觀念不強,抓經濟不實,思路貧乏、僅停留于傳統方式搞花架子,沒真正的為老百姓的利益作想,只注重個人影響、造聲勢。一談產業,談出路,談成效就談不下去了。我們的干部,不能用老眼光來解決新問題,要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要勤于學習、勤于實踐、勤于創新,在實際農村工作中,要跳出農村抓農村,思想才放得開,出路才新,措施才有效,效果才明顯。如果我們的干部思想保守,又怎么能帶動農村致富?有的干部,思維模式簡單,只停留在上捧下傳、打點官腔、做個樣子了事,這樣的干部只會耽誤我黨的事業,影響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要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我認為我們的農戶必須要與現代農業相結合,必須與大市場接軌、要有技能優勢、產業優勢、要如何實現農村的最大化就業和收入最大化,這些都要我們的干部去認真學習當代經濟發展規律,同時我們干事創業,必須符合黨的政策,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如貴州扎實推進綠色貴州建設行動計劃,牢牢守住增長速度、人民收入、貧困人口脫貧、社會安全四條發展底線和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所有這些我們干部都要認真去學習,學深學透,從心靈深處去感化、去自覺遵守、去引導農戶毫不動搖去堅持、去遵循,并為農戶提供開放共享公平競爭的發展平臺,引導或扶持農戶主動對接,不能只足限于農村抓扶貧,這是農村快速決勝小康建設的重要法寶,是我們在農村工作中少走彎路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永遠緊跟時代、不被社會淘汰。說到農村發展,讓我不得不想到我黨提出并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這是實現多國開放共享、推進經濟全球化、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資源互補、促進多方合作共贏,實現各國經濟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平臺。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全球經濟社會開放搞活、時代進步、加速時代變革、帶動世界經濟互動發展。這對我國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科技水平,要培養和造就一批高層次人才去搶市場、占市場,同時培養和造就一批人去挖掘和吸收別國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迎頭趕超,實現中國經濟全球化,這是實現中國騰飛、實現全國同步小康的有力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奠定了堅定的物質基礎,中國經濟已具備走出去發展的條件和基礎,我們要匯集天下英才,去掌握世界高新技術,加快轉型、用高端產品去占領市場、去普及市場,去改變生產方式。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然后發展到思維模式的改變,通過開放促發展,通過發展推進改革,最終實現中國的強大,推動中國全面建成小康建設向縱深發展,最終實現人類的大發展。抓農村小康建設,我們的干部著眼點要高、思維要活躍、要有戰略眼光、要實現多種經濟互動、不能只足限于農村去抓農村。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農村基層組織作為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作為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前沿和關口。黨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是對基層黨組織功能的新定位,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新命題。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又都在農村,農村發展的快與慢,農村穩定不穩定,農村基層黨組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把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變成廣大黨員和群眾的自覺行動,最終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貫徹。因此,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更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以深入開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為契機,以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組織基礎、群眾基礎,為實現農村基層快速發展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從選好村支部書記入手,建立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的村黨支部班子,并制定一個適合村情的發展思路,團結全村人民去奮發趕超,用實實在在的成績來推動發展,是同步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三)夯實基礎是實現農村同步建成小康的重要舉措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瓶頸和杠桿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開放就意味著進步,閉關自守就意味著落后,我國自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從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農村為了跟上經濟增長的腳步,農村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但是農村城市之間的差距依舊十分明顯,縮小這種巨大的貧富落差,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加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增長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加速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豐富農民日常生活,同時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能讓農村社會經濟更開放,更具有競爭活動,增強農村人的市場競爭意識,能有效促進農村陋習的改變,快速實現全面小康建設。所以要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就要實現農村生產路、生活路通暢、安全飲水達標并有保障、山塘或水庫建設要跟上,各種水渠管道要完善,基本農田實現旱澇保收、“小康電”進村入戶,與城區用電同網同價,并能有效解決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村級衛生室,修建老百姓自己的娛樂廣場、挖掘并成立村文藝宣傳隊,光圈等通信網絡系統要建全,農村房屋建設規劃有序,垃圾處理到位,在保護好青山、綠水、天藍、地潔的前提下,依托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開放型經濟,以多種經營方式并存搞好生產,在生產發展中不斷增強農村人的競爭意識和發展意識,實現農村全面小康建設。
(四)能人帶動,是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有效措施
能人,泛指有才能的人,在這里主要指能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黨的政策指引下,能抓住市場,把握機遇、順應時代潮流,能有效讓自己和帶動別人快速致富的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是人,要找準領頭羊,是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
一是選用一個能人,帶好一個班子,引領一方發展。解決村級組織創造力凝聚力不強、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就是要讓更多的致富能人進入村班子,唱主角、挑大梁,充分發揮腦子活、路子廣、基礎厚的優勢,積極建龍頭、辦基地、促發展,推進村級組織由“行政體”向“經濟體”轉變,推動共同發展,實現共同致富。引導能人“村官”依托自身信息、資金和市場優勢,一方面為本村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實施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另一方面通過創辦產業基地、領辦產業協會等方式,將貧困戶以土地、資金或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分紅,帶領群眾發展富民產業。下大力氣注重在從事運銷闖市場、招商引資跑項目、領辦企業懂經營、運用科技興產業的能人中,選拔發展有思路、管理有經驗、干事有魄力的致富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實現能人治村、強村、富村的目的。二是對不愿進或進不了村級班子的致富能手,采取獎勵等措施,將貧困戶同樣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加入,讓貧困戶在本村致富能手的帶動下,掌握新技能、學會市場競爭、改變傳統陋習,逐漸從思想上、認識上實現脫貧,再依靠自己的智慧、勞動、資金、土地等從中分紅或受益,最終達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的。當地致富能人,對當地的資源、氣候、市場、運行成本、人力資源情況、家庭或個人等非常了解,在當地政府等相關單位的支持下,他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用現代的思維理念去管理和調動人,去有效盤活當地資源,去開拓市場,以多種方式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最終達到脫貧先扶志,有志再進行具體的技術、管理、市場對接等管理,最終實現能人帶動。三是對貧困戶進行特殊培訓,在能人的指導下,在實踐中學在實踐培訓,充分掌握各技術要點,有必要由政府組織到規模更大、技術要領要求更嚴的企業去學習,讓貧困戶懂得科技就是生產力,掌握科技就意味著脫貧。通過實踐證明,能人帶動是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渠道。
(五)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村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的人才人才保障
農村要發展,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堅持以人為本,從整體上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這既是實現緊迫任務,又是長期的艱巨任務,同時也是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一是加強中小學硬件設施、師資配置、教學質量的建設,這是提高當前和今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陣地建設,農村中小學建設是培養農村后備勞動力的重要陣地,是培養農村實用性人才,提高后備干部素質的重要載體;二是加強對現有勞動力的科技文化陣地建設,采取國家、集體、社會多渠道投資的辦法,由政府組織,從學校或政府抽出具有專業性的人員對勞動力進行有計劃的培訓,針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優勢,氣候特點,結合農民致富要求,開展針對性的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用科學學科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除了適用性的專業知識培訓外,加強對農民進行政治素養教育,重點加強熱愛黨、熱愛祖國、權力義務、誠信守法、公民道德、健康文明等內容教育,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積極投身小康社會的一支生力軍。另外由政府公共財政提供支持以減少農民工的投入成本,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的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轉崗培訓,有效利用遠程網絡教育,學習國內外先進科技知識,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務工的技能和本領。各級政府應把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納入議事日程,制定農民工培訓的計劃,成教機構應實行靈活多樣的辦學理念,把農民工的教育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企事業單位應該把農民工技能培訓納入培訓范圍。在提高農村整體素質的同時,對貧困戶更是有針對性進行培訓,采取實地參觀、理論教學、實地技能指導等方式,通過教學讓這部份人,從思想上擺脫等靠要、不思進取的思想,讓他有一技之長來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他的市場競爭意識。三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農民文化生活貧乏,是當前農村特別是貧困落后農村的普遍現象,它既是農村貧困的結果,又成為農村貧困的原因,同時也是農村不穩定的根源。要結合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農民業余生活,用健康的、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抵制愚昧落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城鎮帶動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的有力武器
小城鎮處于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加快城鄉聯系的“中轉站”,它一方聯系大中城市,是城市輻射能力的“接收站”,另一頭聯系農村,成為小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起著小區域內發展各產業的協調和指導作用,并通過發揮自身輻射功能來帶動周圍鄉村的發展,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工業原料聚在一起,將城市的技術、信息和生產資料送到農村,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服務,使城鄉發展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小城鎮既具備城市功能和城市文明,又具有田園風光和環境,既具在城鎮結合的地理優勢,又能創造優美宜人的居住環境。小城鎮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市待業人員的“畜水池”,不少的農村人口到小城鎮從事種養、加工、服務業,有效消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農村原材料源源不斷向小城鎮的輸出,城市商品不斷向農村輸入,提高了當地農村生產效率,改善了農村生活水平,多年陳舊的生活陋習逐漸革新,有效拉動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其次小城鎮的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設施,能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農民生活,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素質。因此,加強小城鎮建設,是加快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渠道。
三、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考
隨著政府的不斷投入、黨的政策的引領,農村經過長期的“輸血”“造血”“換血”扶貧,實現了小康,農村經濟的開放搞活,農民從生產方式的轉變到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農民思維理念的轉變,不少的農戶過上了幸福日子。但我們目前的一些經營方式已不適應生產的發展,要進行一次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與新的生產相適應,“小農經濟”已不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二是靠外出打工奔上小康的農戶,由于受到當前經濟的轉型等影響,如以前靠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輸出,到礦企、到房產企業、到密集型勞動力企業打工,現在一些企業因多種原因關停或升級改造,勞動力大量裁減,所以不少的農民工由在外面豐厚的收入到無法立足轉而回到農村,嚴重影響了農戶收入。因此順應時代發展,加大技能培訓,實現農民工再就業,我們當政領導要思考;三農村教學管理不如城市,農村教師留不住,部分教師心思沒有全身心的用在教育上,農村孩子留守兒童較多,家長無法引導、不能正確引導或根本引導不了孩子教育,是當前和今后影響農民素質的根本原因,關系到農村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關系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所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實現生產關系的變革,推進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增強農民工的市場競爭意識,是實現農村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興仁縣委黨校科研信息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