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下鄉采訪時發現,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讓基層干部大傷腦筋,也讓貧困群眾頗多怨言。有位駐村第一書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村130家貧困戶,每戶的扶貧統計表均為一式4份,每份表格他需要在4個不同的地方簽上大名,僅填寫一遍他就需要簽2080個名字。
不可否認,“填表忙”“簽字忙”確實是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個大問題,不僅增加了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的“額外負擔”,也耽誤了扶貧工作“實功”進度。但如果將這種現象稱為單純的形式主義,恐怕并不全然正確。
誠然,精準扶貧若變成“精準填表”,必然會導致工作浮于表面,滋生“圖形式、走過場”的問題。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之所以會有“填表忙”“簽字忙”等問題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視:一是精準扶貧工作太重要,大家都希望做到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因此在完善制度、流程時,盡可能把能想到的細節都融入其中,希望能把貧困群眾的脫貧過程“一表顯之”,導致需要填很多內容,多次簽字;二來,脫貧工作考核審批程序較多,像報道中扶貧干部填表要一式四份,說明這份表至少要三級或四級送審,這樣一來,必然會增加工作量,讓扶貧干部“疲于應付”。
所以,我們不應該單純地把“填表忙”“簽字忙”歸咎于作風問題或者形式主義,簡單批評了事,更應該從根源入手,讓精準扶貧真正走出“填表忙”“簽字忙”困境。
其實,前段時間網上在報道有些地方通過GPS來管理扶貧干部時,筆者就曾想過,如果用好“網聯網+精準扶貧”或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和辦法。比如,對每名扶貧干部都配上PDA(掌上電腦),把扶貧干部每天的考勤、考核,貧困群眾的脫貧過程、審批等都“一網管完”。這樣既可以直接監管扶貧干部的實際工作,也可以實時掌握貧困群眾的脫貧過程,更可以實現網絡后臺審批,讓扶貧干部不用忙于“填表送審”,也不用翻來覆去“簽字”。
當然,這樣做必然會增加研發成本和系統維護管理成本,但相比較于一大摞或許有“作假嫌疑”的脫貧“文字資料”,“系統資料”不僅在真實度上更為可信,在保存、查閱等方面也更具優勢,尤其是在做數據分析、經驗總結上也更簡單易行,我們不妨進行適當嘗試,或許有更多更好的可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網 2017-07-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