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河南鄭州街頭的西瓜價格“跳水”,不少瓜農出現賣瓜難。家住許昌鄢陵的女孩康平,家庭貧困,今年家里種了十多畝西瓜,眼看西瓜成熟,一家人為賣瓜犯了愁。得知消息后,康平的母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一次買光了她家所有西瓜,分批免費發放給了暑期留校的師生。(07-27 大河報)
西亞斯國際學院解決該校貧困學生康平家的西瓜滯銷的事跡,達到了幫助和慰問一舉兩得的效果,理應受到點贊。但是像若干個康平家的西瓜滯銷問題又應該如何解決呢?應引起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思考。
農產品的種植應以市場為導向。在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中,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在引導群眾發展產業上,缺乏對市場的精準分析,盲目借取外地產業發展的經驗,集中成片規模種植西瓜等農副產品,既無龍頭企業的帶動,又無加工儲藏企業的支撐,市場信息不通暢,導致種出的農副產品滯銷,不僅增產不增收,而且傷害了種植農戶的積極性。因而,各地黨委政府在引導群眾在發展農副產業,即要精準對接市場,又在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才能調動群眾發展產業致富的積極性。
解決西瓜滯銷,政府應分憂解愁。面對許昌西瓜滯銷,西亞斯國際學院已先走出了一步,但僅靠一所學校,難以解決當地西瓜滯銷的問題,而是要靠當地政府擔起對接市場的主角。政府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運用當地各類媒體,宣傳地方特色農產品,對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同時,領導干部要有山西一名市長推銷當地農產品的膽略,親臨市場做推銷工作。從而帶動當地干部利用利用信息暢通和人脈資源關系,采取有效措施,在刺激本地消費市場的同時,吸引各地客商前來采購,為滯銷的西瓜構建暢通的銷路,解決瓜農的憂愁,讓群眾的辛勤的汗水在政府的關愛中有所收獲。
對接市場發展產業,助力群眾脫貧增收。近年來,先后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在政府和社會的關心中得到了解決。然而農產品滯銷的教訓應吸取,因為關心到農民致富增收的大問題。為此政府在指導群眾發展產業上,要引導其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奇、特的生態農產品,培育地方品牌;在鞏固傳統銷售渠道的同時,借助互聯網加大宣傳力度,構建網上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同時,黨員干部要在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利用走基層活動等形式,協調解決好當地農副產品的包裝、宣傳、銷售問題,才不會出現了農產品滯銷后,受到各方關注才去應對。
許昌市當地政府要有西亞斯國際學院解決西瓜滯銷問題的膽略和氣魄,借助《大河報》等各類媒體的優勢,拿出解決西瓜滯銷的有效辦法,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換回瓜農臉上滿意的笑容。
(作者單位:鹽亭縣科技和商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