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京山模式探究
無勞力、無技術、無資金,有勞力、無技術、無資金,有勞力、有技術、無資金,這三類貧困戶,如何脫貧?如何增收?湖北省京山縣積極探索資金折股量化、土地入股分紅、戶貸互助合作等多種收益方式,做到了“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精準到戶、到人,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今年上半年,參與貧困戶1950人。預計到年底,70%以上貧困戶可通過“金融+產業”扶貧方式實現脫貧,戶均增收1.3萬元以上。
折股量化投資分紅
針對無勞力、無技術、無資金的貧困戶,京山縣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和扶貧資金,把資產、資金變成貧困戶股金,將集體資產資源租賃給新型經營主體,實現普遍增收。
該縣將扶貧資金量化折股,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行業扶貧資金等,集中投資到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按一定比例折股量化為貧困戶持有的股金,到村到戶到人,實現扶貧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并按股分享收益。
“我們的原則是,確保貧困戶租賃分紅不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息。”縣扶貧辦主任石攀說,縣、鄉兩級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村集體、貧困戶現場核算、民主協商,建立合理的三方收益分配機制。
綠林鎮全力村將香菇基地、分揀倉房等共有扶貧資產有償租給合作社、龍頭企業及普通村民,租金收入集體與貧困戶群體2∶8分紅,貧困戶依股權配比分享收益。孫橋鎮青樹嶺村將用扶貧資金和幫扶資金建成的標準化養雞場租賃給能人劉國安經營,與村集體簽訂收益保障合同,在每年繳納收益保證金6萬元的基礎上,收益超過20萬元的部分收益拿出來與13戶貧困戶按3∶7分成,確保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5000元以上。
據統計,去年該縣籌措資金1100萬元,投資到5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折股量化到523戶貧困戶,確保最困難群體多渠道增收,戶均年增收5000元。
“城歸”引領土地入股
針對有勞力、無技術、無資金的貧困戶,通過引進“城歸”人士流轉承包土地,發展產業,鼓勵積極參與務工,開辟持續增收路徑,實現多重收益助力脫貧。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實施“城歸工程”,京山縣引導10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引進龍頭企業和合作社50多個,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帶動模式,鼓勵貧困戶到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務工,建立利益聯接機制。坪壩鎮在外成功人士陳谷成回鄉興辦京山夫子廟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吸收8個貧困戶入社務工,每人每月工資2100元,帶動每戶年增收2.52萬元。京山曹武鎮源泉村源湖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常年聘用貧困戶周家勇、劉青山、鄧萬全、周歲標打工,保證其每人每年收益在1.5萬元以上,實現了完全脫貧。
與此同時,該縣還流轉土地入股聯業增收。引導貧困戶將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按照每畝600-800元集中流轉到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1200多戶貧困戶將2.1萬多畝土地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收益達1600多萬元,實現了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連心”。錢場鎮荊條村貧困戶將357畝土地入股流轉至盛老漢家庭農場,每畝可獲得60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農場產生效益后,按18∶1的比例與貧困戶二次分成,貧困戶通過務工收入、資源入股分紅,戶均增收達到2萬元。
戶貸共用互助合作
針對有勞力、有技術、無資金的貧困戶,依靠創新扶貧資金使用方式,放大資金在產業扶貧中的乘數效應,夯實穩定增收基礎,用金融手段支持產業脫貧。
由縣財政出資2000萬元設立產業扶貧基金,按1∶10的比例放大,撬動小額扶貧貸款共計2億元,給予貧困戶“10萬元以內、3年期限、無擔保、免抵押、全貼息”小額信用貸款,采取“政府積極引導”“農戶自愿參與”的原則,實行“分貸統還”“戶貸合用”,引導農戶將扶貧小額貸款投資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龍頭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從中獲得原材料、技術、市場等優勢資源,實現風險共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勢,京山縣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模式,把合作社、貧困戶作為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加快企業發展、農民增收。京山永興食品公司采取“公司+鎮香菇種植合作社+村分社+貧困戶”模式與綠林鎮進行合作,由政府投資,企業提供技術、原料,簽訂購銷合同,328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2萬元。
通過變資金分散用為集中用,變單個發展為抱團互助。2016年,該縣實際發放貸款15054萬元,扶持5355戶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基地和項目825個,戶均增收超過3萬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