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紀委第四輪扶貧領域問題線索重點督辦中,20個省區的紀檢監察機關對涉及的46件問題線索進行了調查核實,查實115個具體問題,388名責任人受到處理。(人民網 8月28日)
全國范圍內的反腐風暴依然持續著,“老虎”“蒼蠅”相繼落馬,整個政治生態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也逐漸上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發現一些地區的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依舊存在,給黨和國家的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損害。比如隨著扶貧項目、資金投入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經濟組織看到有機可乘,想方設法冒充扶貧企業騙取扶貧資金;一些地方探索互助扶貧的新模式,即在貧困村設立扶貧互助社等互助性組織,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互助資金容易被挪用甚至侵占;一些扶貧資金撥付到村后,村干部任性揮霍,造成損失浪費等等,這些“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令人憤怒!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日益“白熱化”,這些在扶貧一線實踐中出現的“雁過拔毛”式的腐敗現象,讓脫貧的良藥變味、讓致富的良方失效,成為扶貧領域不得不提防的對象。
我們從中央紀委第四輪扶貧領域問題線索重點督辦中發現這些出現問題的人員,既包括省直部門、市直部門的干部,也包括縣領導班子成員和縣直部門的干部,還包括鄉鎮、站所以及村一級的干部。其中,一把手比重較大,占比過半。可見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依然嚴重,還需繼續加大執紀力度,還需繼續肅清“蛀蟲”。
扶貧領域的腐敗之所以頻發,是由于尋租空間和制度漏洞雙重作用的結果。毋庸諱言,目前,農村普遍存在資金使用、項目開支和工程建設信息不公開,政務村務更新不及時、公示事項不全面等問題,勢必會導致村干部、鄉干部的權力集中,政商關系不清等風險。放眼脫貧攻堅的整個戰場,貧困群眾鮮少能夠熟知頂層設計的復雜縝密、也很少能了解各地區迥異的扶貧政策和發展思路,再加上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的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文化程度不高、維權意識薄弱,種種客觀現實條件,為一些基層領導干部的違法亂紀提供了溫床。
另外,缺乏有效的監督治理體系,是扶貧領域問題多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否認,貧困地區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財政專項資金審批、下撥、流轉、使用缺乏細化性規則,各管理部門職能交叉、彼此推諉的現象,導致無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監管。村級組織管理渙散,村民監督難以落實,甚至無法確認資金使用是否確有其事,分配對象是否確有其人,資金、物資是否如數到人到戶……如此混沌,出現掩耳盜鈴、欺上瞞下、無中生有等現象,也就不足為怪。
俗話說:“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為草芥。”扶貧領域的腐敗必然延遲脫貧攻堅的腐敗,也會損傷政黨的肌體,故而絕不能讓扶貧領域“蒼蠅”亂叮,必須徹底清除。也只有真正消除腐敗,才能保障國家的每一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才能保障脫貧攻堅順利實現,才能在與貧困的戰爭中戰之能勝、攻無不克。
(作者址地: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