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對脫貧攻堅工作都極其重視,與之相應的,扶貧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也日益增加,按理說,這本是一樁好事。但是,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單位的大量扶貧資金卻在賬上“趴窩睡覺”,并沒有真正地用到“刀刃上”,解決扶貧領域的問題。(6月6日 新華網)
扶貧資金是貧困人口的“救命錢”,本應用在脫貧攻堅的“刀刃”上,如今卻大量陷入“沉睡”,令人不禁唏噓。有報道顯示,自2014年開始,根據審計署發布的相關審計公告,扶貧資金“到處都缺錢”和“資金睡大覺”的矛盾屢見報端。并且,扶貧資金“沉睡”也幾乎成為了一個年年審計年年犯的頑疾。
與扶貧資金“趴窩睡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貧困地區“嗷嗷待哺”,迫切需要扶貧資金推動工作。甚至,有媒體報道,部分貧困村還出現一個“怪現象”:一頭,扶貧干部為脫貧工作賒賬借錢背上債;另一頭,大把扶貧資金趴在賬上,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動、不敢用。扶貧資金不能用于扶貧,這種尷尬局面,頗有幾分諷刺。
扶貧資金“睡大覺”的一大原因是“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按照之前的體制機制,扶貧專項資金是通過各條線下發的,不只是各條線,各項目之間都設有資金柵欄,往往導致對口項目找不到,只能眼看著這部分資金躺在賬戶里呼呼大睡。這種資金利用的粗放化、碎片化在縱切面同樣存在,由于最基層的貧困縣、村等沒有扶貧資金使用的自主權和決策權,當扶貧規劃不符合客觀實際或者沒有做到精準化時,就使得上游轉來的扶貧資金下游沒法接或者接不住。
為防止扶貧資金“趴窩睡覺”,自然要從根源上加以避免。通常,項目推進緩慢是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找出推進緩慢的原因,改變相關人員疲沓的工作作風,提高業務素質與能力,以精細管理為項目提速。同時,也要加強資金監管,以結果為導向,嚴格資金監管和績效評估方面的制度機制,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國土資源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