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來,我每月侵吞扶貧資金已習以為常。我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還是自食惡果。”日前,廣東省中山市港口鎮社會事務局民政事務股原股長、港口鎮敬老院原院長陳志祥懊悔地說。(9月25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隨著扶貧工作的進展,近年來扶貧領域的腐敗現象也逐漸暴露出來。扶貧領域的資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是兜底老百姓生活的最后保障,但“蟻貪”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巧立名目、截留克扣、虛報冒領,直接或變相地侵吞扶貧補貼資金,導致國家惠農扶貧政策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
在長達11年里,陳志祥通過虛構姓名和人數,虛增發放扶貧專項資金總額的方式,共作案529次,侵吞“三無人員救濟及孤兒津貼”“五保戶生活補助金”等14項扶貧專項資金3587萬元,占該鎮在11年間實際發放專項資金總額的48.56%,這確實是讓人氣憤的事。
一些人侵吞扶貧資金,為什么會得手?不少案件表明,一些扶貧項目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監管大多走過場,資金撥付只做紙上審核,導致多個環節監管缺位,使得腐敗分子一路暢通無阻,明里暗里中飽私囊。調查發現,基層干部以偽造花名冊的方式套取扶貧資金的手段并不鮮見。特別是一些缺乏監管的“以工代賑”項目,更是淪為“雁過拔毛”的重災區。
整治“蟻貪”關鍵還在于加強權力監管。加強監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杜絕權力腐敗的良策。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管事,開展任何工作都要公開透明,按程序操作,嚴防暗箱操作,接受群眾的監督。還要加大懲處力度,發揮震懾作用,抓早抓小,嚴格利用黨紀國法這把戒尺,嚴以懲處,毫不留情。
(作者單位: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