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貧困戶坐在墻根等人送小康,脫貧攻堅小心“福利陷阱”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脫貧攻堅要防兩個“陷阱”》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兩個關鍵詞,即“福利陷阱”和“返貧陷阱”,意思是:貧困戶享受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有的貧困戶干脆“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非貧困戶心里越來越不平衡,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和諧的苗頭。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對這一現象的出現感受頗深。在脫貧攻堅大戰中,有抓住機遇脫貧的貧困戶,也有坐等福利享受的貧困戶,還有心里五味雜陳的非貧困戶。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也日益凸顯,這是政府決策研究的課題,也是基層開展工作的難題。
筆者在基層工作中發現,一些扶貧工作者急于完成任務,不做調查研究工作,與當地人民缺乏細致交流溝通,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就是,扶持還不等于扶“吃”。現在對貧困戶有諸多的扶貧政策,其目的是讓貧困戶度過困境,但是不能一直躺在脫貧惠民政策的“溫床上”扶“吃”,扶“吃”是短時間改善一個家庭生活溫飽的手段,當然讓人看不到脫貧前景,“內生動力”跟不上來,容易產生懶惰心理。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非貧困戶與貧困戶需要共同進步,貧困戶登記在冊,但也不是一刀切,扶貧精準重在落實到一家一戶,但除了點對點的幫助,還要有全局意識。在脫貧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制度建設等,不僅能幫助到具體的貧困戶,也能讓一個區域的人群都能享受到這些資源,“非貧困戶”也能共享發展資源,與貧困戶一起進步,享受脫貧成果。
扶貧工作任重,而且離全面脫貧的目標也不遠了,怎么完成這一神圣使命,打好深度脫貧攻堅戰,需要細致入微的研究調查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長江日報 2017-09-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