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主要目的是培養一大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骨干人才、黨政干部隊伍后備人才、各行各業優秀人才。2017年是我國全面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第十個年頭。根據《2016—2017年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在崗大學生村官人數超過10萬人。大學生村官的出現,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豐富和拓展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現實中,優秀的大學生村官不少,比如山西省壽陽縣松塔鎮學生村官楊愛明。在他的帶領下,松塔鎮創辦了全鎮第一個集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于一體的生產基地,蕭源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但“也有一些村官單純將既有崗位作為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跳板,工作并不扎實。”筆者大學畢業后當過一年多的村官,也接觸了很多大學生村官,筆者看來,當下的大學生村官工作存在如下特點與問題。
從入口上,大學生村官競爭比例遠遠低于公務員招考。以2016年遼寧為例,公務員平均考錄比例為1:30,個別崗位更是“百人斬”,而村官競爭比例卻為1:5。出現如此懸殊的比例,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對村官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其工作定位,認為是“臨時工”;另一方面,當下的村官待遇較低,扣除五險(一般不購買公積金)之后,每月僅有2000元左右,要實現以資留人,無疑有些強人所難,以至于常常出現考上村官卻不到崗等情況。
從管理上,一些村官把自己定位在“反正都要走的”,“混滿服務期”就行。而其服務的村民則又形成“共識”,認為大學生村官留不住,對他們缺乏認同感。感慨他們是掉進水井的氣球,只能浮在水面,不能沉下去。管理部門也存在疏于組織關愛,使大學生村官缺乏歸宿感等問題。更有一些鄉鎮政府長期“截留”村官在鎮上工作的,村官所承擔的職責經常“輪空”等等。
從發展上,大多大學生村官都選擇了進入體制。根據調查統計,在2016年流動的5.9萬名大學生村官中,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分別為2.16萬和2.56萬人,共占據80%。占比如此之大,不僅因為大學生村官熟悉基層工作,文字、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因為定向招考與事業單位加分等制度設計。尤其這兩年,一些地方政府拿出了極具誘惑力的崗位面向服務期滿的大學生村官,指出了鮮明的用人導向。大學生村官進入體制,對于優化干部結構、增強決策科學性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也為他們日后走上更高崗位增添了重要履歷。
在“逢進必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村官要進入體制,除個別省份規定服務期滿可轉入事業編制和選拔為鄉鎮領導班子以外,大多要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務員招考。大學生剛剛畢業,從無憂無慮的象牙塔驟然進入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可能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發展壓力,因此出現的專注備考、工作浮躁、沉不下心來等表現,也是情有可原。
但必須注意的是,大學生在報考村官之前,便要意識到,不能把基層鍛煉當作是考公務員的跳板,二者完全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在基層鍛煉強調干事擔當與為民情懷,把村官當考公務員跳板則不管過程只圖結果好壞。須知,個人發展與服務群眾并不沖突。村官再小,也是群眾眼中的“父母官”,不能拿著村官的工資,卻不謀劃崗位職責,只圖盡早“上岸”。這既是缺乏奉獻精神擔當精神的體現,又不利于推動基層各項事業的改革發展,更違背了中央制定村官政策的初衷。
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人才智力優勢和干事創業激情,需要多方合力。組織部門應用好試用期考察、年度考核、服務期滿考核,加強監督考核。此外,也要著重加強組織關懷。比如有些地區打破編制壁壘,規定工作扎實、組織放心、群眾滿意的優秀村官可擔任一定級別的領導干部。此外,還有扶持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政策支持的。而作為大學生村官,也應沉下心來,扎根基層而非浮在基層,珍視基層鍛煉“第一桶金”,將工作與學習分開,牢記村官職責,牢記使命擔當,在基層實踐中成長成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謀劃個人職業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殘疾人聯合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