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記者從江蘇省人社廳獲悉,到“十三五”末,江蘇將選拔培養鄉土人才“三帶”名人500名左右、“三帶”能手1000名左右、“三帶”新秀3000名左右,三年培訓各類鄉土人才400萬人。(新華網 2017年11月2日)
一直以來,人們說起人才,往往會想到那些高職稱、高學歷的人。然而職稱和學歷真的是判定人才的唯一標準嗎?其實不然。在農村有農民企業家、回鄉的大中專畢業生、農村種植高手、養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他們常年活躍在生產一線,對鄉土滿懷深情,是“帶動一方百姓,富裕一鄉農村”的“領頭雁”,是發展草根經濟的“金種子”,他們就是鄉土人才。
不管什么出身、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絕活,就是人才。但長期以來鄉土人才流失嚴重、利用率不高,沒有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筆者認為,正是由于缺少制度保障,鄉土人才沒有得到正確地關注、培養和使用造成的。基層黨組織面對這個難題時,要如何應對?只有完善制度才是當務之急。
用制度保障,重視鄉土人才。鄉土人才涉及面寬,需要基層黨組織進行深入挖掘、重點培養、廣泛宣傳;堅持唯才是舉,在加強領導上下功夫,做到“有計劃部署、統籌規劃、重點培育、分工負責”;通過多種舉措對鄉土人才創辦的特色企業、合作社等給予重點扶持,支持鄉土人才牽頭成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在申報過程中為其開辟“綠色通道”,形成整體合力和營造重視鄉土人才的濃厚氛圍。
用制度保障,激勵鄉土人才。探索適合鄉土人才的評價激勵機制,打破學歷、年限等限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評價標準上,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的主要依據。把條件成熟的及時發展為黨員,用黨內制度開展教育,讓其有政治上的榮譽感,自覺性提高、更有組織性。同時,探索改革鄉土人才充實到鄉鎮干部隊伍機制,正向激勵青年回鄉,讓有真本事、肯干事的鄉土人才為農村貢獻力量,用制度為他們搭建干事業的平臺,激發他們干事業的積極性。
用制度保障,培養鄉土人才。“農民夜校”的出現彌補了長期以來基層農民職業教育的缺失,但培養人才的效果還不夠明顯,要完善制度運用“農民夜校”平臺更好地抓職業教育。同時還需結合發展實際制定課程,采取理論集體授課、現場技能培訓、課后研究討論等多種形式,幫助群眾掌握農業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各方面“充電”,讓更多群眾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以激活“造血能力”,培養出更多的鄉土人才。
鄉土人才在廣大農村雖然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小。可以說,哪里的鄉土人才多,哪里的鄉土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哪里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就快,哪里的農民的增收就有重要的支撐。只有完善的制度才是留住鄉土人才的有效手段,要讓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才能“焐”熱鄉土人才甘愿扎根農村的心。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