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輸入的方法很多,那“五筆”一直沒有學會,在拼音輸入法的陪伴下一路行來,都好多個年頭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扶貧工作的一步步深入,“脫貧”成了當之無愧的高頻詞。在操作中,發現輸入“脫貧”時,稍不注意就成了“脫皮”。幾次錯誤后,才注意到,原來都是那個“N”所惹的禍。少敲一個“N”,就只“脫皮(pi)”而不能“脫貧(pin)”。“N”在數學上表示“多”,由此受到啟發:原來,要多“脫皮”才能真“脫貧”。此刻,不僅佩服這漢字與拼音深刻的時代內涵了。
這時,不禁想起今了之前媒體曾報道的某領導干部的脫貧攻堅感嘆:“為了群眾脫貧,我們干部要脫‘三層皮’。”不是嗎?脫貧攻堅以來,一批批貧困人口退出了貧困行列,正沖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留到最后的,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窮山惡水、思想落后、交通不暢等貶義詞匯都集中在最后的這些“骨頭”上。要讓這些“深度貧困”地區實現徹底脫貧,就得從思想和產業上筑牢脫貧根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還要靠黨員干部們深層次的“耕耘”,即使脫掉“N”層皮,也當樂此而不疲。
大家知道,越偏遠,越貧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識越是落后。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這些偏遠地方的群眾往往自身發展的動力不足,自然就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扶貧先扶志”,思想問題不解決,“兜底”脫貧難上難。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就要肩負起向群眾宣傳解釋各項扶貧政策的重任。要提高百姓意識,轉變百姓觀念,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解讀、引領還要講藝術。這就需要黨員干部們在脫貧攻堅中有足夠的耐心,先脫掉一層“嘴皮”把群眾的脫貧信心樹起來。
脫貧攻堅,貴在一個“精準”,而“精準”掌握不是靠聽匯報、聽訴苦就能成的,那必須得動手去“做”。怎么做?當多方面認真傾聽貧困戶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困難,精準做好貧困戶檔案。這是一項貌似輕松實則勞心費神還不太討好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還得讓老百姓心中有“服”,因此還得在精準摸排中用行動去感化他們,才聽得到真話。由于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打印表格、整理貧困戶檔案這種工作只能晚上做。因此,在這場戰斗中,常規的作息已經失去意義,磨破手皮也是自然。
扶貧扶貧,有的地方是“一扶了之”,先還說得信誓旦旦,后來就把“精準扶貧”搞成“精準填表”了。真正的扶貧,就要因地制宜,針對每一戶人家定好不同的脫貧規劃、研究好脫貧對策,然后與他們一道,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基礎設施到產業發展,從宏觀調控到個體脫貧,哪一樣不需要領導干部腳踏實地去引領、去經營?只有這樣,用行動贏得了百姓的“真心”,脫貧的腳步才會那樣鏗鏘有力。當然,前行的路上,不磨破“腳板皮”是難以湊效的。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脫貧攻堅要下足“繡花”功夫,就是要從小處著手,使出渾身解數,有針對性地對標補短。在這一過程中,臉要脫皮,嘴要脫皮;手要脫皮,腳要脫皮……王安石云:“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呀,當為了脫貧攻堅而脫掉“N”層皮后,“脫貧”的目標也就實現了。由此深深地感到,“脫皮”與“脫貧”,原來只差一個“N”,只脫一次皮而撒手,那是“一曝十寒”。有了這個“N”,干勁就會更足,脫貧就更有希望……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