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猶如一條條飄逸的哈達,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雙溜索鄉的山間環繞。國道、縣道、鄉道、村道被連成一張網,延伸至農牧民的家門口。(11月17日 人民網)
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各地積極利用上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整合社會資金和群眾力量,建成了一條條通村的水泥路,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出行難、農產品外運難、工業產品進村難的問題,被群眾稱為致富路。
路是破解脫貧攻堅的關鍵。在實施脫貧攻堅中,各級積極運用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以省道、縣道、鄉道公路為依托,新修硬化了一批鄉村道路,在提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基礎設施中,解決了農產品同質不同價、增產不增收等問題。然而由于資金的制約,在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出現了“斷頭路”,既制約了產業的連片發展,又影響了農產品的外銷和群眾的出行,成為貧困地區基層干部和群眾關注的焦點,就破解“毛細血管”對脫貧攻堅的制約,應從政策機制給予解決。
解決“斷頭路”需要鮮明政策導向。隨著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國家政策和項目資金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致使個別村級組織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因而要鮮明配套設施隨著產業走的政策導向,激勵村級組織發展脫貧致富產業的積極性。對工作積極主動、脫貧攻堅成效大的村要優先支持,才能促進扶貧致富產業連片發展,并圍繞產業發展壯大鄉村旅游,以創業促進就業,在多條腿走路中帶動群眾增收,激勵更多的貧困村、貧困戶主動作為,增強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
破解“毛細血管”的制約需要各方合力。政府部門要把疏通交通“毛細血管”列入“鄉村振興”計劃,整合交通、扶貧、土地整理項目,依托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資金,加大對“斷頭路”所在鄉鎮和村的支持。各相關部門要相互協調,組織力量深入一線規劃和指導,加大對“斷頭路”建設的監管,確保項目實施到位;村級組織要在主動作為中,既要加大對上爭取的力度,更要加大村與村之間的協同,成立公益事業管理委員會,在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中,爭取社會資金的投入,加快連鄉連村“斷頭路”建設,破解群眾心中的疾,為致富產業的連片發展夯實基礎,助力脫貧攻堅。
(作者地址:鹽亭縣金雞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