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一顆回家鄉做點事的心,80后小伙子李君告別都市生活,回到生他育他的岫云村。四處籌錢為村里修路,幫著村民找“城里親戚”,辦扶貧體驗餐廳,讓村里的農產品端上成都人的餐桌。(11月16日 華西都市報)
年僅33歲的李君身上有許多標簽,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電子科大計算機專業高材生,年輕有為的80后村官,“扶貧體驗餐廳”創始人......他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依靠自己的學識和執著,成功帶領自己的家鄉——岫云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成為大家爭相學習的典范。在這股年輕的力量身上,我們看到了脫貧攻堅道路上需要的可貴品質。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需要初心。正如每一個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山村的年輕人一樣,李君身上也被家人給予了厚望。但“5.12”大地震改變了他的想法,他頂著來自家人的巨大壓力,毅然決然放棄了在大城市年薪18萬的“高大上”的工作,回到了生他育他的岫云村,從艱苦的村主任助理干起,最后全票當選岫云村村支書。當今社會,高學高知的青年才干們層出不窮,大家都該被李君身上“熱愛故土,投身基層”的精神感染,將自己的青春熱血揮灑到基層。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需要實干精神。青年干部在基層都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困境——因資歷尚淺難免遭受群眾的質疑。同樣年輕氣盛的李君親身示范,為廣大青年干部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參考典范。面對群眾的不信任甚至是不支持,李君將負面情緒轉換為了“為村民干實事”的動力,通過數次實地考察、討教學習、積極爭取,最后,依靠自己籌集的善款和國家配套資金,為交通閉塞的岫云村打通了3條長達6公里的水泥路。贏得了群眾的尊敬和信服。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需要緊跟時勢的創新精神。隨著“綠色主義”、“原生態”等概念的誕生,以及農村電商的興起,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農產品受到了大城市的熱烈追捧。李君瞅準時機,乘著這一股浪潮,推出“遠山結親”計劃,鼓勵村民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等資源發展生產,弘揚地方特色。成功帶動當地及周邊的經濟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還需要有大局的視野。如今的岫云村,早已實現整村脫貧,成為四川省省級四好村。村里的264戶人家,153戶有了小汽車,每天有專人指導生產,收購產品。而李君并沒有滿足于此,停下腳步。接下來,他計劃打造品牌農業,讓岫云村模式走出去,使其被不斷復制甚至是超越,幫助更多的貧困地區“真脫貧,脫真貧”。
李君,這個年輕的80后村官,他的成就值得我們稱頌,他的精神力量值得我們學習。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能夠被李君所感染,帶上一腔造福祖國、造福人民的熱血,踏上脫貧攻堅的征程,為脫貧攻堅的隊伍注入年輕的力量!
(作者單位:羅漢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