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振興咱們的村(三)脫貧的攻堅人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振興農村,就必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就必須依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扶貧隊伍
在衡陽縣金溪鎮登興村
86年的凌健,就是這樣一位帶頭人
他放棄了縣醫保中心坐辦公室的干部待遇
主動回鄉擔任黨總支書記
凌健立誓:家鄉不脫貧,他就不離開
而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健坨”
這個80后的小伙
是如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拔“窮根”的?
登興村,原名登山村
進出都要爬山
村里頭是山,村外頭也是山
這個距離衡陽縣60公里的山村
曾經土產品都是自給自足
村民們根本沒有外銷的渠道
凌健,登興村的黨總支書記
健坨,是鄉親們對他的昵稱
一大早,這位年輕的書記就趕到村民賀代紅家
手把手地教他用微信
賀代紅加入的這兩個村級微信群
一共525人
全村77戶貧困戶共299人全在里面
還有100多位凌健找來的企業老板
他們都是村民們的“客戶”
凌健把這段土雞滿山跑的視頻發到群里
打上原生態、土特產的標簽
兩個小時
賀代紅家的40只土雞就銷售一空了
衡陽縣金溪鎮登興村村民 賀代紅
沒想到這么方便
不用出門也能把雞賣出去
有時候我們還沒出欄的雞
都已經被預定了
還會有專人進村來收購
最主要的是價格還不錯
凌健來這兩年時間
不僅在微信群里拉來外面的老板
還聯系上了微商平臺
山里的土雞通過真空包裝
最遠賣到了四川、廣州等地
去年一年
光土雞就賣了一萬二千只
48戶貧困戶一共賺了十一萬多元
如今土雞土豬土板栗
早已成了大伙脫貧奔富的好產業
一天奔忙下來
又有三戶加入到微信群中
凌健還要梳理他們的資料
方便以后的農產品銷售服務
這間不到20平米、沒有粉刷的房間
就是凌健和另外三位扶貧隊員的家
四個人,擠在兩張床上
一張老式桌子
三個破舊的箱子放在墻角
就是他們所有的家具了
凌健,在這出生、成長
大學畢業后留在了縣醫保中心工作
2015年,當單位選拔扶貧干部時
他主動報名回鄉
回到了無法割舍的大山的家
衡陽縣金溪鎮登興村 黨總支書記 凌健
村里很多姑娘都嫁出去了
沒有人愿意嫁進來
村里太窮了,有很多光棍
下鄉扶貧當時家人非常反對
他們覺得我好不容易通過打拼走出了大山
為什么又要回去
但我還是堅持自己做出的決定
我要帶著全村人一起摘掉貧困的帽子
因為今天的農村需要年輕人
衡陽縣金溪鎮登興村 村民 楊臣桂
別的年輕人都是往外走
只有凌健他是回到村里來
凌健自己還是吃了虧
但是百姓享了福
凌健留在了村里
自己在縣城的父母卻成了“留守老人”
不到四歲的女兒也只得拜托父母照顧
每個月,凌健只能回家一趟看望女兒
一個月不見
女兒已經學會了很多新詞匯
凌健的爸爸 凌雅仲
你到村里去了
你是去做扶貧工作的
就應該去體貼和關心其他的老人
我們倆老在一起互相照顧
盡量讓他在外工作放心
這位年輕的扶貧干部
無愧于自己的選擇
凌健帶著扶貧隊進村兩年來
村里625戶2439人
人年均收入達到8000元,提高了33%
凌健還立下了“軍令狀”
村里今年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明年內確保村里所有的貧困戶
全部脫貧
衡陽縣金溪鎮黨委 副書記 鎮長 蔣志成
縣委從縣直機關選派了16支工作隊
共59名隊員
一心一意赴村開展扶貧工作
扶貧干部
帶著政策、資金、項目、技術
來到基層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
使小康路上每一個老百姓都不掉隊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陸福興
農村以前的發展
就只提供一些糧食,農產品
現在農村發展理念已經發生轉變
把農村的功進行拓展
比如說農村把它的自然資源開放
搞旅游、宜居、康養
像這樣自然而然魅力就能提升
不僅吸引農村本地的人口回歸
而且可以吸引城市城鎮的人口
到農村去投資
到農村去發展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副研究員 蔣俊毅
農村跟城市相比
最大的差別就在于
基礎設施的水平相對比較薄弱
精英社會返鄉
他們能夠在農村里面穩得住
很大程度上也是決定于基礎設施條件的提升
特別是信息技術
生態環境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
更加需要加強
使社會精英能夠在農村生活
感受到像城市一樣的生活方式
更加貼近他們生活的需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視觀察(微信公眾號)2017-11-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