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四川秦巴山區一名“85后”村支書,受邀在世界互聯網大會“共享紅利:互聯網精準扶貧”分論壇上作主旨發言,在烏鎮向世界講述家鄉依托互聯網脫貧的生動案例。綿陽市安州區曉壩鎮受邀,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展示小鎮農民從貧困戶到網絡創客的蝶變之路。(12月05日四川日報)
黨的十九大后,我國主辦的又一場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行,在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中國方案中,開展了“共享紅利:互聯網精準扶貧”分論壇,展示了“互聯網+”在精準扶貧中“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至高外鏡界,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引起世人關注。
互聯網+融入精準扶貧的經驗值得推廣。近年來,四川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大互聯網知識的傳播,引導群眾發展電商店成為了“創客”,既銷售本地優勢農產品中,又促進了工業產品下鄉,滿足了城鄉群眾的生活需求,拓寬精準扶貧的路徑,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如蒼溪縣岫云村村支書李君將扶貧餐廳開到大都市,探索出網絡扶貧經驗;安州區曉壩鎮依托網絡扶貧,讓一大批貧困群眾變身網絡創客,徹底甩掉窮帽等等。網絡扶貧的四川實踐,引進京東集團、微醫集團、蒙牛乳業分別與昭覺縣、 越西縣簽訂油橄欖產業、互聯網醫療、營養奶項目三項合作協議,將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奔上小康之路。
互聯網+需要做好“網”的基礎。隨著互聯網+在精準扶貧中的優勢突顯,要放大“從有到無”的效應,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奔康。需要各級充分利用脫貧攻堅的政策支持和當地脫貧攻堅的實際,積極運用農網改造工程和鄉村寬帶工程,切實加強農網改造,延伸寬帶末端,讓更多的群眾用上安全電、用上幸福網。同時要運用扶貧技能培訓,加強“創客”的技能培訓,既掌握宣傳本地農產品的技能,又熟悉工業產品下鄉的路徑,才能在綜合經營中致富增收,在帶動本地群眾參與的同時,引起更多互聯網大戶對本地優勢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的關注。
互聯網+要突出產業基礎。現代特色農業要突出產業優勢,在培育扶貧產業中,要以“一鄉一品”“多村一品”為規劃,以支部+基地+農戶的模式,依據本地獨特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以政策支持為支撐,做好產前、產中服務,以龍頭企業或大戶帶動的模式,引導群眾集中連片發展優勢產業,并加強包裝和宣傳,既豐富了農村電商店的產品,又在培育地方品牌中促進了群眾的增收,這樣的互聯網+才具有持續的生命力,突顯帶動群眾精準脫貧的成效。
(作者單位:鹽亭縣科技和商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