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書記,不下功夫去扶貧,只剩書書、記記,怎么能行?”中部某縣旅游局新派了駐村第一書記,縣里要檢查扶貧檔卡,為完成任務,第一書記向本單位求援。縣旅游局只留一個值班人員,全單位下村突擊填表格,一切業務暫停。“填報各種表格成了扶貧工作最大負擔。”這位書記打趣說。(人民日報 2017年12月18日)
脫貧攻堅工作,要不要做紙質資料?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要的,對于掌握貧困戶實際情況,更好的決策部署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那是否資料填寫得越多,脫貧工作就做得越好嗎?我看回答是否定的。第一書記及其他干部,如果把脫貧工作的重心放在做資料、應付檢查上,那這樣的脫貧工作注定是“紙面文章”,注定是無根之萍,結果就是數據脫貧,成果不光經不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還會貽害無窮。
這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不光達不到建成小康社會的初衷,更會傷害群眾感情,損害黨的形象。那么如何突破扶貧工作“形式主義”的怪圈,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筆者認為,還需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真抓實干,不要“紙上談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扶貧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比數字更有發言權。廣大黨員干部要用真心,干真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開展扶貧工作;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要根據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量身定制產業扶貧項目,提升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要避免“花架子”,多用“真功夫”,精準發力,做好“里子工程”。
要注重實效,不要“急功近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脫貧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夠把扶貧當作短期工作來完成,必須結合實際,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如果對實際情況不管不顧,明明是需要五年才能脫貧的壓縮成兩三年,那就是“趕鴨子上架”,揠苗助長,在這過程中,勢必出現做“紙上文章”,搞“數字脫貧”的弄虛作假現象。面對貧困,心當然要熱,增強緊迫感,種好“責任田”,但頭腦要冷,注重實效性,正視貧困現實,尊重扶貧規律,科學精準施策,切忌盲目定指標、下任務,更不能單純為“搶進度”而不顧質量,急功近利,甚至搞紙上脫貧。
要整合力量,不要“人來人往”。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各級政府卯足了勁加油干,一塊塊硬骨頭正在啃下來。各級為了掌握工作進展情況,頻繁開展各類考核評比,耗費了基層干部大量精力,干擾了基層脫貧攻堅工作。有媒體報道:“中部某村,最近這幾個月,每天都至少有兩次驗收,省、市、縣、鄉,各級督導組的標準和說法也不夠統一”,導致基層干部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扶貧需要考核,但考核也要有一個限度,不能因為考核讓扶貧工作走了樣,成了假扶貧,讓黨中央的好政策在落實時因為地方政府做虛功寒了百姓的心。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只有腳踏實地抓實扶貧工作,幫助群眾解決一個一個的實際困難問題,真正想困難群眾之所想,解困難群眾之所急,才能真正將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與善意,帶進他們的心田。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