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我們要深刻的認識到,脫貧攻堅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過程。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顯著進展,說明剩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工作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需要我們根據新時代脫貧攻堅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改進工作思維和方式方法,爭取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上有新進展、新突破。
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認識。廣大脫貧攻堅干部要深刻認識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始終把群眾利益擺在首要位置,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強調的“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深度貧困地區到2020年全部摘帽,不僅是必須達成的目標,也是我們黨對億萬人民群眾的錚錚誓言,更是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需要。
因地制宜,集中力量,精準施策。深度貧困地區集中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往往集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于一體,自條件惡劣、交通閉塞、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特征顯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好高騖遠,不吊高各方面胃口。”“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要求深度地區脫貧工作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選派懂扶貧、會扶貧、愛扶貧的精干力量充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領導、指揮、協調隊伍。加大政策扶持,特別是財政政策傾斜力度,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封閉閉塞的自然條件限制,打通扶貧生命線,繼而構建現代化、產業化農業,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按照“六有”的要求,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文化、教育及醫療的投入,讓貧困地區群眾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中,要著重發揮教育事業對扶貧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動知識扶貧、智慧扶貧,要注重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凸顯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基層黨員同志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掌握第一手資料信息,讓扶貧工作更加精準、更為準確。
決勝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思想,深化認識,明確目標,措施得力,扎實推進,謀求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事業取得長足進展和最終勝利。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工商行政管理和質量技術監督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