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后一定要成為一個貧困戶?!苯?,一篇署名為“某貧困縣小學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網絡上熱傳。而促使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貧困戶“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種扶持、優待”,讓人“欣羨”。(1月10日 北京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币蚨覀円獙φ站?,檢討我們在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就覺得小學生的作文化不值得炒作了。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一些基層貧困村的干部和貧困群眾出現了不愿意脫貧的思想,主要是缺少主動脫貧的意愿和動力,扶貧政策“養”出了一些“盼著送小康”的懶漢,被認為是脫貧攻堅中亟須拔下的“釘子戶”,同時非貧困戶的心理也產生了不平衡等現象。這些現象既有貧困戶的原因,更要檢討幫扶干部的工作方法問題。
在扶貧考核和滿意度測評指揮棒的引導下,各地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上,把項目資金向貧困戶傾斜,以送錢送物等方法幫扶貧困戶,未能在圍繞“精準”上做文章,既未幫助其分析致貧原因,因戶制宜制定幫扶措施,從技能、產業上構建致富路徑,因而貧困戶對怎么致富、怎么脫貧感到茫然,缺少主動脫貧的意愿和動力,因而出現了“等靠要”思想,并時時處處以貧困戶自居。
解決貧困群眾“富腦”的問題需要綜合族策。針對群眾躺在扶貧政策上等待脫貧的問題,開展感恩教育,算自好政府的投入帳,強化脫貧光榮的信念,激發發展動力。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分析貧困群眾的致富原因,制定有效的幫扶措施,提升致富技能,提振脫貧信心。在鞏固傳統產業、培育致富新產業中,既要發揮合作社的輻射作用,也要發揮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幫扶干部更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跟蹤解決其在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解決貧困群眾怕的思想。并圍繞產業基地發展鄉村旅游,以創業帶動一批群眾就業,加大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安置一批就業困難群眾,通過技能培訓,對接城鎮勞務市場,輸出一批勞動力,拓寬群眾致富路徑,讓致富增收的成效讓不愿脫貧的群眾等不起,慢不得,明白“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階段,艱巨的脫貧任務之讓幫扶干部感到責任重大,因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十九大精神,構建完整的責任體系,切實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扶貧方式,想方設法焐熱懈怠、懶散貧困戶的心,讓其燃起念頭、鼓起勁頭,精神上富足起來,才能拔下脫貧攻堅中的 “釘子戶”。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