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隨著2018年省級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其中環境治理,作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問題,2018何去何從,備受關注。(新華網 1月29日)
考試是學校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老師教學情況最有效的方法。而用來考試的寫滿題的紙被稱為“考卷”。“把高排放車治理作為重中之重”“深化完善、落實‘河長制’‘湖長制’”“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此為記者通過梳理發現,今年,多地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祭出的環境治理“考卷”。
對民眾最關心的治理環境污染、空氣質量問題,各省著重筆墨,做出了結合當地污染情況的“答卷”,無疑是可期可盼的。但,當如何作答環境污染治理“考卷”,更是勘驗治理成色試金石。
現實中“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事例并不在少。回望2017 ,為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環保部開展了聲勢浩大的2+26城市大氣污染強化督查。其中,在一次對涉氣“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燃煤小鍋爐淘汰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任務的1173個具體任務點位進行現場核實時,發現其中243個點位存在環境問題。存在問題的點位中,有的未按期完成整改任務,有的違法生產或有生產跡象。更嚴重的是,虛報整改完成情況的就有144個,占問題總數的10%以上。試想,在督察組查證核實的情況下都能“應付”“交差”,可以想見,刀刃向內艱辛。
事實上,環境污染治理“考卷”就算在報告中相繼出爐,但在一些地方,在某些領導干部眼里,科學發展觀還停留在口頭上、腦袋里,沒有落實到行動里、決策中;為追求短期政績、漂亮數字,默許污染項目上馬,制造“帶毒的GDP”,而不管留下發展的后遺癥;環境執法軟弱無力,或把罰款當執法,或是睜只眼閉只眼等等如是卻不乏存在。究其原因,側重眼前利益,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點的問題沒有作出明確和正確的回答。說與做成了“兩張皮”。
污染治理,素有“易污染難治理”的共性。用“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形容一點不為過。環境治理與保護是個復雜艱巨的工程,污染問題極易反彈。因此,2018年環境污染如何治?
需要的是地方政府能拿出毫不手軟的狠勁,強化環境意識;拿出久久為功的韌勁,加大治理力度;需要明確主體功能、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健全制度體系、強化執法監督;需要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需要將生態文明的成效作為衡量地方管理的重要指標、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需要凝聚生態共識樹立“生態價值觀”,改變唯GDP論英雄。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心動更得行動。說到底,當如何作答環境污染治理“考卷”,下決心、敢作為、有作為、能作為,敢于放棄自己的一些既得利益,環境質量才得到明顯改善。“連說帶練”才是全把式。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