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雞了,烏骨雞,仿野生養殖的烏骨雞,質量請放心,我來做擔?!?月6日,江西德興市銀城街道禾底畈農貿市場,扶貧干部汪淑華,用職務作為擔保幫助貧困戶售賣烏骨雞,現場的烏骨雞很快被搶購一空。(中國新聞網 3月6日)
扶貧干部“變身”小攤小販,用職務作擔保,只為售賣烏骨雞,讓人不可思議的同時,更容易讓人對其行為產生誤解。但是,在獲知扶貧干部當街叫賣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貧困戶的農產品能夠銷售出去,幫助其增收致富,筆者相信,但凡遇到這樣的情形,廣大看官恐怕除了點贊鼓掌外,也會果斷下手購物。
隨著精準扶貧的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逐漸脫貧致富,但仍有部分困難群眾未實現脫貧的目標,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幫扶政策結合實際不精準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已經實現脫貧的困難群眾,如果缺乏可持續的增收措施,仍然存在返貧的危險。如何幫助仍然貧困的群眾和存在返貧危險的群眾,找到有持續性的增產增收方式,是擺在扶貧干部面前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精準扶貧不可忽略的問題。
在扶貧實踐中,數據脫貧、假脫貧、被脫貧的問題仍然存在,有地區和扶貧干部通過送錢送物,雖然效果立竿見影,看似實現了脫貧目標,但不具備持續性,很快又會返貧;還有些地方熱衷于抓亮點、盲目上馬產業,雖然“輸血”到位,卻形不成“造血”功能,困難群眾難以持續增收,脫貧也就是“曇花一現”,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在扶貧實踐中,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在絕大多數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身上都有脫貧致富的“資源”,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致富源”,既需要困難群眾的轉變思想、主動作為,也需要扶貧干部的穿針引線、勇敢開拓。通過扶貧干部“擔?!?,帶動困難群眾找銷路、創品牌、建渠道,既能實現把“資源”轉換為“收益”,也能幫助群眾增強脫貧信心和主動致富的積極性,其實就是 “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過程,有了可持續發展“路子”,就能從根本上打破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
就拿汪淑華所在的德興市萬村鄉墩上村來說,當地村民除了養殖有高品質的烏骨雞外,還有蜂蜜、手工鞋墊、粉皮、粉絲等很多土特產品。雖然這些土特產既有質量,也有市場,但是在沒有銷路的情況,同樣不能為群眾帶來收益,同樣不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同樣不能改變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
雖然扶貧干部沿街叫賣、以職務作擔保,看似“自毀形象”、“降低身價”的行為,卻讓困難群眾的農產品銷售一空,既讓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更讓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也為困難群眾依托自身優勢脫貧致富找到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僅做到了扶貧工作精準,更有四兩拔千斤之意。
扶貧干部用職務擔保,幫助貧困群眾銷售土特產,既是本職,也是擔當,更是智慧,帶領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奔康過上好日子,“擔保干部”的效果和榜樣無庸置疑,其起到的示范作用更值得推廣。期待更多的黨員干部,敢于擔當、勇于拼搏,用苦干加智慧的實際行動幫助貧困群眾謀實事解難題,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油助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