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報告還強調,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現代農業產業不僅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關系到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也是健康食品產業的原料性產業。(中國網 3月23日)
標記一個時代的,是這一時代人們的普遍信仰。鄉村振興,產業為先。
產業的發展不能改變鄉村的“成色”。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和中心任務。無論是產業升級,煥發農業新生機;還是精深加工,讓農產品價更高;或是三產助力,帶動鄉村振興。近年來,農業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但一些地方農業產業高耗水、高耗肥、高耗地的“三高”問題不少。片面追求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忽視“一蛙跳三丘”,“大字報”田只適合小農生產的實際。小麥市場“賣難又見買難”等狀況時有發生。低端農產品飽和、高端農產品短缺,部分農產品質量待提高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村產業從“提籃小賣”到“精心裝扮”讓產品擁有“金字招牌”需要思考。
改革著眼“放管服”。釋放農村發展活力,不少扶貧干部反映,對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給錢給物不如改善條件做強產業吸引力,引導企業進駐村子打造“扶貧車間”,讓外面的好項目進來,村里的好貨賣上好價錢,自然引發內生動力,有效避免“政府干、農民看”“政府著急,農民不急”的窘境。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必須突出綠色化、品牌化。要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政府走。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優”字上下功夫,著力打造品質好、口碑好的農產品,既要產得出、產得優,又要賣得出,賣得好。推進互聯化+等現代化營銷手段,深度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值,跟進產后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營銷等方面的建設,在土雞、菌子等“生、鮮”產品營銷上補齊冷鏈物流短板,讓巷子深的“好酒”也能美名揚。
發展立足“合與和”。促使動物植物微生物的“三物”結合,一二三產業的“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生意的“四生”結合。城鄉統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等方式,形成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激活鄉村全要素,讓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全都入股,農民擁有股權,增加資產性收入,開拓就業的第三種空間,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同時,突出理想和情懷,讓溫暖的農村清潤出帶有溫度的農產品傳遞到消費者身上。
未來聚焦“重布局”。農村的產業發展不會憑空而來,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未來如何可持續,都要想清楚。當前,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偏弱、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產業的瓶頸,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以農科科技做后盾,讓農村產業“又紅又?!?,讓農貨“一路出村”。不斷豐富創新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開辟創業新天地,打開就業新空間,促進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的轉變,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決不能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
(作者地址:綿陽市游仙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